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就此一去不得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2.
一、营救张学良是东总的三大任务之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1937年3月下旬,周恩来去杭州与蒋介石谈判,谋求同国民党合作抗日。他在途经上海时,先后两次秘密前往八仙桥青年会馆,会见东北抗日联军代表李廷禄,周恩来说:蒋介石直到现在对抗战还是一拖再拖,想一直拖下去,“根据这一情况,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尽快地把东北人  相似文献   

3.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4.
60年前的西安事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通力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凉山下 一见如故 1935年底,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扩大了根据地: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开赴西北,准备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歼灭。然而蒋介石的作法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这时的张学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联合发动兵谏,以武力拘捕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在中共的大力协助下,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十二月二十五日,张学良陪蒋飞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回,被蒋介石终身监禁。曾经把蒋介石当作人质的张学良转眼间变成了蒋介石的阶下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在于主人公是“自投罗网”。很多同情张学良的人无不为此深感遗憾,认为张学良为了抗日救国,舍身忘己,精神固然可佳,但陪蒋回宁,乃是一个错误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西安事变的酝酿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在西北成立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准备出兵抗日收复国土的大计既定,张学良、周恩来两次。“延安会议”后,下一目标则是如何促进此一目的的实现。这半年期间,张学良为此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现简略分述于后。(一)改造东北军。东北军内部的派系矛盾早就存在,西安事变前之派系冲突,主要是军师长级的高级军官与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即所谓少壮派)的矛盾。张学良接受中共建议,培养抗日干部,首先于1936年6月15日在西安南王曲镇创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团长蒋介石,代团长张学良,副团长…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古城西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共中央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下,加上张、杨两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当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宁时,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竟将张扣留软禁。从此,张学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不久,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可是,为促成国共合作立下大功的张学良将军,却在国民党的幽禁中渡过了整个抗战时期。尽管多次请缨抗日都被驳回,但他仍热切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并不断鼓励旧部以大局为重,团结抗战,英勇杀敌,早日复土雪耻。 获悉全民族抗战爆发,张学良心情十分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此后我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了。”张学良很快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要求亲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请缨书。但蒋介石却答复他“好好读书”。 8月,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与赵四小姐随同黄仁霖来溪口看望张学良。黄仁霖在单独与张学良谈话时,转弯抹脚说明了来意:东北军调离西安之后,传说有的官兵有些想法,不太安稳,委员长担心将来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0月22日,古城西安上空灰雾蒙蒙。 西安机场,一大群国民党党、政、军要员集聚于此。他们一个个衣冠整齐,神态肃然。 人们等候已久的隆隆的飞机马达声终于由远及近传来。飞机停稳后,蒋介石从机仓内款款走出,张学良、杨虎城等急忙展开笑脸迎上前去…… 此前,蒋介石得到特务报告: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和共产党关系密切,民众的抗日活动也如火如荼。 确实,中国工农红军自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入侵,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爱国的民族大旗,同“九·一八”事变后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撤出东北到西北的张…  相似文献   

14.
吕正操将军是张学良的老部下,两人都是辽宁海城人。吕1922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吕受中共华北局指示,率领东北军691团走上抗日之路。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获赴美国探亲。其时吕正操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3月11日晚,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和杨虎城将军之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到医院看吕,告知张学良夫妇赴美探亲的消息。吕考虑他们刚刚离台,情况还不清楚,表示等等再说。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不杀蒋介石 我是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到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对中国大举进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卖国贼蒋介石不但不抗日,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进行"围剿"。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督战。但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8.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19.
常家树 《党史纵横》2006,(12):20-22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吹响了时局转折的前奏曲,成为西安事变的政治动员。爱国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但加速了张学良由反共内战向联共抗日的思想转变,也加剧了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治矛盾。在爱国学生的感召下,在蒋介石倒行逆施的逼迫下,终于导致了西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运筹帷幄,成为扭转乾坤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