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早在1900~1901年由俄国学者Κозлов在我国青海省采集到,1926年由Pleske命名为中华皮蝇。1981~1984年,我们对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牦牛皮蝇进行调查,发现该蝇是寄生于牦牛的特有种类,并对其生活史、流行病学等进行研究。但国内外对该蝇有不同的看法。如Грунин(1962)Бреев(1970)提出该蝇可能是纹皮蝇的高山亚种。国内1984年古人提出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和纹皮蝇是一个种。故我们继1982年对该蝇形态学研究后,又根据Avise 1964年提出的“种间的生化差异对描述和鉴  相似文献   

2.
中华皮蝇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至1982年我们在青海省海北地区收集了寄生于牦牛的皮蝇三龄老熟幼虫进行人工羽化,将羽化出的成虫进行详细鉴定,发现雌虫中有与所记载的中华皮蝇雌虫(1900年在青海省布尔汗布达山峡谷采得的一雌和1901年在祁连山、南大通山采得的一雌及1945年在东帕米尔山谷地带采得的一雌)基本相似,但他们均未记载雄虫,也不明其幼虫、宿主和生物学特性。这是我们第一次将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雄虫和幼虫等作了详细的描述以补其不足。我们对该蝇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某些观察(见本刊1982年第6期)。  相似文献   

3.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5.
《兽医科技杂志》1983年第8期刊登的《新疆细毛羊寄生纹皮蝇幼虫病一例》一文中,对所描述的虫体认为是二期幼虫,我有不同的看法。按照该文的描述应是第三期幼虫,而不是第二期幼虫。因为虫体长达22毫米,而且已将皮肤顶破成圆孔,圆孔的直径为0.4毫米。虫体末节顶端已经呈近似肾形的暗褐色气门板。虫体前缘的小刺较粗大,基部宽大而呈圆锥形,刺色棕褐色。根据我国学者徐(山乃)南的描述:纹皮蝇二期幼虫的后气门是呈橙色或黄褐色的小气门组成,这些彼此靠着的圆形小气门数目较少,仅12~30个,不围绕钮孔排列。也就是说后气门没有形成近似肾形,而只有三期幼虫,有很多小气门围绕钮孔排列成肾形的气门板。苏联学者也有同样的描述:二期幼虫的后气门由彼此孤立的椭圆形小孔组成,这些孔的边缘是淡黄色或黄棕色,小孔的数目20~30个。三期幼虫的节前缘刺是圆锥形的,刺很宽大,顶端呈棕褐色。气门板近似肾形,较平。关于三期幼虫这样的描述还见于我国学者申允中的《纹皮蝇的形态研究》一文。又根据苏联另一学者的描述:纹皮蝇雌虫产卵两个半月以后,食道和咽喉出现的是第一期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的是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7.
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分子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西藏当雄县感染皮蝇蛆牦牛的背部皮下收集到三期幼虫113个,首先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之后提取DNA,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OⅠ基因,并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当雄县感染牦牛的皮蝇蛆为牛皮蝇蛆和中华皮蝇蛆。前者(85条)占样本总数(113)的75.22%,为西藏当雄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的优势虫种;COⅠ基因序列显示牛皮蝇和中华皮蝇的种间差异为10.8%~11.3%,同源性为88.7%~89.2%;牛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6%,同源性为99.4%~99.9%,中华皮蝇的株间差异为0.1%~0.4%,同源性为99.6%~99.9%。说明COⅠ基因是牦牛皮蝇蛆病病原种类分子分类鉴定的可靠靶基因。  相似文献   

8.
1982年3月15日我们检查疥癣病试验羊时,发现31号新疆细毛羊啃咬左侧背部。经检查,啃咬部位没有脱毛,也未见有疥癣病灶,而只见有一个直径约20毫米大小的凸包,凸包的中心有直径约0.4毫米大小的圆孔。用手挤压凸包四周,先是流出一些脓性物质,最后出来一个长22毫米的灰白色幼虫。虫体经在显微镜下鉴定为纹皮蝇第二期幼虫,系误寄生于细毛羊体。 虫体长22毫米,灰白色,长圆形,其前端狭细,后端稍宽圆。背面稍微凹陷,而腹面略微凸起,虫体共有11个体节。虫体前端有一对假头感觉器,彼此分开,互不相接。虫体末节顶端有两个暗褐色的气门板,近  相似文献   

9.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梅花鹿11种组织LDH同工酶的分布特征。其结果:肺、脾2种组织5条区带俱全;肝、骨骼肌、睾丸、副睾、瘤胃5种组织含4条区带(LDH1,2,3,5);大肠组织含有4条区带(LDH_(1,2,3,4));心、肾、小肠3种组织含有3条区带(LDH_(1,2,3))。在肺、大肠和睾丸组织中分别发现LDH同工酶的亚带。此外还分析了各组织中的LDH同工酶亚基活性分布规律和电泳图谱特征,进一步探讨了LDH同工酶基因表达活性与组织生理功能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在呼和浩特地区牛皮蝇蛆病的病原是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该病流行的高峰期是5~7月,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最高峰.蒙古牛感染率高,平均感染率为83.33%,平均感染强度为2.34条/头;黑白花牛感染率低,平均感染率为0.52%,感染强度为2.00条/头.引起当地牛皮蝇蛆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除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据调查,牛皮蝇幼虫病在甘南州各县均有流行,全州牛的平均感染率为83.96%,平均感染强度11.4(1~188)。 皮蝇幼虫严重感染,可使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乳牛产奶量降低,牛皮受到伤残,也能造成犊牛的死亡以及降低母畜的繁殖力和仔畜成活率,给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是先由Crowlde和Bednarile应用和完善起来的。它具有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不但有浓缩效应和电泳效应,而且有分子筛作用。近年来国内应用很广泛,它不仅用于免疫沉淀反应,而且更多地用于高分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生物组织蛋白质大小分子之间的差别,能够很好地在PAGE的盘状区带电泳中表现出来,从而被应用于生物间的差异及生物种群的鉴定。本试验旨在用PAGE技术,建立猪蛔虫不同器管组织蛋白质在PAGE中的标准区带,比较雌、雄虫之间和各器官组织之间蛋白质分子的差异,并对PAGE在这方面的应用价值作一个试验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81~1984年我所对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的牦、黄牛皮下蝇调查中,发现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De Geer)这个种的三龄幼虫的第七腹节腹面有刺(模式种无刺),而且有三种形式的分布,占收集总虫数的14.92%,而且在分布上代有普遍性。为了证实形态上几乎一致,而仅是体刺变异的亲缘关系,1985年从我们饲养的自然感染牛皮蝇的牦牛中收集到其中两个变异类型和模式种三种三龄幼虫,将其血淋巴蛋白质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Vertical PAGE),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其变异类型和模式种所显示的蛋白质区带图谱及其带数的相对迁移率(Rf)均发现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生化上的明显差异,说明牛皮蝇这个种内至少存在2~3个亲缘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鸡鲍氏志贺菌、鸡白痢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痢疾志贺菌的基因组DNA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鸡鲍氏志贺菌与其他6个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有4条随机引物的扩增多态性良好,共扩增出了64个DNA片段,其中4种菌共有的谱带有3条,而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61条,占95.3%.引物P2的扩增图谱不能将志贺菌和大肠杆菌鉴别开,但可将这2种菌与沙门菌鉴别出来;引物P6的扩增图谱清晰且3种菌间有明显差异,可用于上述3种细菌的鉴别.不同细菌间的遗传距离为0.128~0.790,根据遗传距离可将鸡鲍氏志贺菌等7个菌株分为3个聚类群,鸡鲍氏志贺菌分离株位于人痢疾志贺菌类群中,可能是人志贺菌的一个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16.
链球菌猪主要致病种和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链球菌属保守基因(EF-TU)、猪链球菌种保守基因(GDH)、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保守基因(M-like)、猪链球菌型特异性基因(SS1型CPS1I、SS2型CPS2J、SS7型CPS7H和SS9型CPS9H)的序列设计合成7对引物,建立了一次性在属、种、型3个水平上检测链球菌猪主要致病种和型(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猪链球菌1、2、7、9型)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显示,该多重PCR在退火温度为61℃时可一次性扩增出7条符合预期大小、序列正确的基因条带;特异性试验和准确性试验结果均符合预期,无非特异性、交叉反应、假阳性、假阴性条带出现;对16株临床分离鉴定链球菌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学鉴定及单纯PCR鉴定的符合率均为100%;敏感性为0.08ng/μL;5次重复试验的结果也完全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和稳定性,适用于猪场链球菌病的监控和流行病学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IEF)技术,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的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IEF电泳后,分别用考马斯亮蓝R-250法染蛋白质,PAS法染多糖,醋酸α-萘酯-坚固蓝法染酯酶同工酶,Nile's蓝法染脂.蛋白质染色后头节可溶性抗原显带42条,等电点(pI)4.89~8.72;囊壁可溶性抗原显带50条,pI 4.80~8.69;囊液抗原显带39条,pI 4.80~9.88.多糖染色后头节可溶性抗原显带22条,pI 4.04~8.30;囊壁可溶性抗原显带19条,pI 4.82~9.92.酯酶同工酶染色后头节可溶性抗原显带7条,pI 4.93~7.22;囊壁可溶性抗原显带7条,pI 4.93~6.91;囊液抗原显带13条,pI 5.23~9.70.脂染色后头节可溶性抗原显带3条,pI分别是4.03、5.69和8.63;囊壁可溶性抗原显带2条,pI分别是4.03和8.44;囊液抗原显带3条,pI分别是5.01、5.12和5.27.  相似文献   

18.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环磷 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 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 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在口蹄疫病毒研究中运用先进的聚焦电泳和T_1寡核苷酸指纹图,分析病毒核酸和蛋白,使我们对病毒基因组结构和抗原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聚焦电泳 聚焦电泳(Electrofocusing或Isoelectric focusing)是一种特殊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用于病毒蛋白质分析。在凝胶中加入两性电解质载体(Ampholine),产生pH递度。用~(35)S蛋氨酸标记病毒感染细胞提取物,进行电泳,由于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因此在凝胶的不同部位聚焦,经放射性自显影后,形成不同的蛋白区带。也可在聚焦电泳  相似文献   

20.
用SDS-PAGE对绵羊棘球蚴囊液和原头节抗原分析结果表明,前者共有多肽带19条,其中66和59ku多肽带为主带;后者共有多肽带29条,缺乏主带成分。这两种抗原在多肽组成和含量方面差异明显。绵羊细颈囊尾蚴囊液和脑多头蚴囊液抗原的SDS-PAGE结果表明,前者共有多肽带15条,其中主带成分为66,59,40和12.5ku多肽带;后者共有多肽带13条,其中66,40和12.5ku多肽带为主带。三种绦虫蚴囊液抗原之间的共有成分为94,66,59,43和40ku多肽带。棘球蚴囊液的42,34.5,33和24.5ku多肽带组分也为细颈囊尾蚴所共有,而55,52,41,39,38.5,14ku以及1条分子质量小于10ku的多肽带为棘球蚴囊液的特异性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