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问题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大类。生产消费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消费,最终还是为了生产消费资料。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对各种消费资料的消费,我们通常讲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过程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它与生产具有同一性,因此一般不对之进行独立的研究。生活消费是指居民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各方面对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耗费。也是最终消费。由于其涉及的范围宽广,影响因素众多,具有极其复杂的变化发展规律,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论及的消费只是指生活消费。 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生活中的规律性及其与生产、流通、分配之间的经济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生产与生活是人类实践的基本类型和固有矛盾。人类社会的和谐最终取决于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半月谈》2003,(24):1-1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重大意义,努力把工作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产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起点和基石。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具有物质制约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民族开放性和自由超越性等规律特征,精神生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项整体、系统、稳步推进的工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涵盖其基础目标、中心目标、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从实践理路方面审视,需要在精神生产活动的完整过程中推进共建共享共赢共富。要深化精神生产改革、优化精神分配机制、夯实精神交往基础、提高精神消费能力,实现精神生产的共建、精神分配的共享、精神交往的共赢以及精神消费的共富,使人们拥有丰盈的精神生活、积极的精神状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人猿揖别,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永远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的活动,就是生产。生产——除人类自身的生产外,便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以满足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既要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又要制定扶贫帮困的治本之策。”如何结合浙江实际,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什么?人们普遍地回答: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怎样理解这种生产?精神生产是否包括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中?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在我国理论界,一般都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理解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这种理解对不对?我们认为这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的。不错,恩格斯曾经说过:“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王永丽 《前沿》2013,(21):111-113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永恒主题。高等职业教育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在校生进行安全生产和社会生活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对象大部分都是各类厂矿企业,他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都将涉及诸多安全问题。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加授安全教育课,使他们对就业以后的安全生产和生活从思想引起重视,对于他们一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与劳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及风土人情的再现,是集体创作的音乐作品,是表达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白族民歌内在的韵律和自身特点,以质朴、自然、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白族民歌是了解白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2.
消费生态化,是探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顺应消费拉动生产的趋势,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互补、强调责任消费、崇尚亲近和享受自然、推崇休闲生活丰富多彩,是消费生态化的重要特征.按照消费生态化要求协调人类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协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同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的关系,必须把调节人类生产需要、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产品的四种生产能力作为基本手段,使人类的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建立在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即人类的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在新年伊始春节将到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更加牵挂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元旦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中央纪委也  相似文献   

14.
论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猿揖别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并且永远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的活动 ,就是生产。生产———除人类自身的生产外 ,便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 ,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 ,以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力量就是物质生产力 ,创造精神产品的力量就是精神生产力。然而 ,从人类漫长的全部生产实践活动中 ,概括出物质生产力范畴和精神生产力范畴 ,却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相当高度的发展作基础 ,一方面还要有高度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为条件。因此 ,生产力这…  相似文献   

15.
文史简讯     
《春秋》2012,(2):64
东营区政协出版《生产生活用具及土语方言专辑》近日,东营市东营区政协征集出版《东营区文史》第十二辑——生产生活用具及土语方言专辑。该书主要收录了改革开放前,今东营区一带广大农村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的名称,以及老百姓广泛使用的土语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简明扼要,内涵丰富,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高度概括。如何按照这一要求,把新农村建设落实到操作层面,找到切合实际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我认为要坚持八个“两手抓”。一是要生产生活“两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有着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成事之基。要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其次,要以人为本,重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范息怒:记忆中的石景山生产基地和文安生产基地从1960年年初开始,全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粮、油、蛋、肉、蔬菜等都极度匮乏。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生产基地,种粮,养猪,生产蔬菜等等,来搞好生活,补充集体伙食,渡过灾害带来的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其中又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为主,这给农村社会建设带来了诸多困境。在此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呈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安全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农村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在给乡村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决定了农村生产效益的低下,而生产效益的不高又限制了农村生活的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生活环境,而农村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和新风貌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20.
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前提下增加生产,在安排好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建设,这是陈云同志提出的又一条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的,也是我们正确处理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关系的根本方针。根据陈云同志的论述,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要明确改善人民生活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我们的重要国策。陈云同志说:“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