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立场关乎党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内蕴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战略的价值之维、着眼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守人民立场的实践之维。广泛凝聚共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前提;贯彻群众路线,是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传家宝;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动力和支撑。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方面系统分析并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有助于深刻理解百年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人民利益至上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党的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人民利益至上始终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之中.只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关于中国特色人民民主鲜明特质、显著优势与实现形态等方面的集中论述,进一步指明了人民民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理论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在这套制度体系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推进。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表现为人民战争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获得政治尊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准,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赢得经济尊严。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彰显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起民族复兴"强起来"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学说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形态后,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理论灵魂。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深层原因是中国人民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改变前途命运的科学理论、政治力量、正确道路以及形成有效的社会制度。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干革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搞建设、抓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改变。实现这一“根本改变”关键在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先进的政党组织,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日益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未来前进道路上,要继续牢牢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保证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发展,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9)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的整体理论形态。把握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本质要求,是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标定"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郭建宁 《理论视野》2013,(12):17-20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文化引领。一、人民至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寻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在一次次选择、一次次比较中,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和民族复兴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经验及目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政体是作为现代民主政体两种基本类型之一的人民民主政体.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完善现行人民民主政体,而非将其彻底否定,以自由民主政体取而代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坚持、发展、完善人民民主政体的原则.中国政治体制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种新型的人民民主政体,即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人民民主政体.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为人民造福",从本质属性上看,中国梦就是为人民造福的梦. 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诉求 习近平同志把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个基本规定不是彼此分割而是内在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幸福,换句话说,无论是国家富强梦还是民族振兴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梦.  相似文献   

12.
邹长坪 《侨园》2015,(4):16
2015年,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它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年!这不仅仅对中国人民来说不寻常,对美国人民来说也非同寻常。因为这是我们祖辈父辈的中国和美国人民浴血奋战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赢得的长达8年的战争,是上一代中国和美国人民共同携手作战打败日本的胜利战争!这是多么让人不能忘记的一段抗战的历史,是多么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一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一中国人如此形容的友谊。70年前战火纷飞的中国,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残杀蹂躏中国人民,中国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及霸占的威胁……陈纳德将军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道参加了这场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群众说话、说人民群众的话、以人民群众的方式说话,回应人民关切;二是为时代代言,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发出时代强音;三是为中国代言,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归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部目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要按照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落实人民的主人地位,保证人民主人权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为目标,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最高准则,作为自己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政治中的人民不同于西方国家中的人民,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质的政治实体。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群众是人民的基本要素,人民是群众的伟大力量得到展现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借助系统化的政治过程塑造出来的。将广大群众塑造成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中国近现代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人民是根据时代变化而演化得富于活力的政治实体,人民的演化既体现为构成人民的社会力量的调整,又体现为人民内部的支撑结构由单一结构发展为多重结构进而重叠成为复合体。人民是决定当代中国政治的根本力量,中国政治学必须将人民带回研究议程的中心,构建人民政治研究范式。人民政治围绕着人民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重构已经形成多个解释政治的维度,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中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并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整体利益与人民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长远利益与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国人民福祉与世界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深入系统研究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汤满江 《学理论》2012,(25):32-33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共十六及十七大都明确指出两者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也指出人民当家做主过程的路径依赖,即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来影响和带动人民民主.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党内民主虽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对人民民主的发展却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因此,笔者在阐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关系时,进一步提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由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文化源头。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深刻意蕴集中体现在:人民是中国梦的承载主体、追梦主体、理想主体、创造主体、受益主体。高扬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需要路径的优化、制度的保障。焕发人民历史主动精神、弘扬人民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民族文化活力、建立公平公正制度、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民当家作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形式,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题,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应该享有各种权利,完善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人民民主进行了新探索和新思考,把人民民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论断,赋予了人民民主更加丰富的理论意蕴、价值意蕴和政治意蕴。新征程上,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