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之才看作为政之根  相似文献   

2.
佐人 《现代领导》2009,(8):30-31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初期常说的一句话,记载在《贞观政要》上。 “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 “要以英雄的崇高思想为镜子检查自己!”  相似文献   

3.
<正>唐代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为政以德的巨大魅力。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居安思危、爱才重贤、宽厚爱民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皇帝,在缔造“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中,善于以史为鉴,以喻明理,在反腐倡廉上的一些思想很值得今人借鉴。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拥有明珠,没人不觉得贵重,如果用来打鸟雀,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贵重,见到金银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6.
毛永青 《现代人事》2001,(10):33-34
近读史书,对孔夫子“仁者寿”产生很大兴趣。“仁者寿”意为“大德必其寿”。一部闻名中外的治国经典《贞观政要》。曾真实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忠义立身、用贤治国、岁寒松柏”的主张。唐代“药圣”孙思邈也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之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依据唐代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并结合其它史料,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时期赈灾、防灾和减灾的指导思想、决策过程、社会效果、赈灾的目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民本思想是当时赈灾的指导思想,减灾与赈灾并重是贞观年间最基本的措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贞观时期减灾、赈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大德必其寿     
近读史书,对孔夫子“仁者寿”的诗句,产生很大兴趣,意为“大德必其寿”。一部闻名中外的治国经典《贞观政要》,曾真实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忠义立身、用贤治国、岁寒松柏”的主张。唐代“药圣”孔思邈也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之理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  相似文献   

9.
《贞观政要》是唐朝吴竞编著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政的一些言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政绩和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独具远见的律身原则。所谓“律身”,就是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唐太宗的律身原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一代政治家、军事家非凡的器识、胸襟和气质,是我国古代领导思想和人才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今天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加强和改善领导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排除贤能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然而,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并不能手到擒来,其中学问大着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观就很耐人寻味。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唐太宗对管干部的大臣封德彝说:"理政使社会安宁的根本,就是得到人才。近来我让你推举贤能,怎么没见你推荐?"封德彝回答:"我虽然愚鲁但不敢不尽心,但是,如今确实没有特殊人才。"太宗说:"前朝贤明的帝王用人就像使用器皿,都是选拔人才在当时,不是向别的朝代借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委实与一般古代帝王的耳朵有别,只不过,这个"有别",不在生理现象,诸如"双耳垂肩"之类,而在心理作用,譬如"务闻其过",而非仅是"欲闻其善"之类。据《贞观政要》载,魏徵在任谏议大夫期间,前后共陈谏二百余事。就是这样一个"挑刺官",反而得到唐太宗重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被任命为秘书监,参与朝政,后又被封为郑国公。魏徵逝世后,唐太宗感叹道:"昔唯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于是,他一面"虚己外求,披迷内省",一面要求"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相似文献   

12.
《贞 观政要》是唐玄宗时的史臣吴兢 (公元670年—749年 )编撰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有十卷四十篇 ,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 ,以及政治措施等 ,是一部系统和全面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吴兢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叙唐太宗在位时的封建政事以及李世民本人的领导行为 ,使唐玄宗从中学习封建统治的经验 ,成为一代明君 ,重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场景。因此 ,此书的教化色彩很浓 ,难免有修饰、夸大等不真实的地方。唐太宗具有超凡的领导能…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01,(1)
凡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唐朝之鼎盛时期,莫过于“贞观”年间。唐太宗为何能有如此神通?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兼听”、“纳谏”。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近读史书,深被唐太宗不惜重金买批评的事例所感动。不妨抄录几例于下:据《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  相似文献   

15.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重臣,性格刚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魏征曾先后直谏二百多事,劝戒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严守法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七年,杨誉(太宗李世民之子的妃子之父),在京城里仗势欺人,抢夺奴婢,触犯了国法。刑部下属官薛仁方将他拘留"勘问"。太宗知道后龙颜大怒,说"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在这关键时刻,魏征挺身而出,指出:仁方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高度赞扬了仁方"为国家守法"的精神。太宗在魏征的诤谏下,收回了原来的错误命令,让仁方依法对杨誉作了判决。  相似文献   

16.
守诚信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被视为“立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立国之本”。《左传》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贞观政要》曰:“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诚信,即诚实、守信,同样是世界各国肯定和赞赏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君臣关系——贞观之治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个时期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把调整君臣关系作为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在唐廷中出现了宽松、和谐的气氛。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他对此作过的多种比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贞观元年 (627年 ),他对侍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里,君臣关系被解释为鱼和水的关系。 贞观七年 (633年 ),襄州都督张…  相似文献   

18.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萧章门。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宫官到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  相似文献   

20.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