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部分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似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很多学者对此问题都非常关注,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查摆出就业歧视产业的根源,才能探询出解决对策,所以全面剖析就业歧视产业的根源,对于解决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凡。本文主要从劳动者自身、用人单位、法律制度等方面剖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5年年初,中共中央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共产党新的执政目标,而就业歧视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平等权,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股逆流。因此,应积极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并从政府、社会等多角度来保障实施,积极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配置理论包括差别对待理论和差别结果理论。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制度存在专门立法缺失、可操作性缺乏等问题,因此,应制定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完善现行的反就业歧视单行法律,循序渐进地构建就业歧视诉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并设立独立的反就业歧视监督和执行机构,以有效地实施法律。  相似文献   

4.
就业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它不仅侵犯了求职者的合法权利,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切实贯彻《就业促进法》,禁止就业歧视,推进就业平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状态,用人单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导致就业歧视现象长期存在且表现形式日益增多,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立法不完善。为此,我国有必要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构建起完善的反就业歧视制度"防火墙"。  相似文献   

6.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则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王秀珍 《党史文苑》2007,(12):51-54
当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我国政府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障碍.它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本文在结合现实分析了我国就业和职业歧视的现状、原因及判断标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就业和职业歧视的规制原则、规制途径和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改善民生之本。要实现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就业歧视。何以这么说?只要仔细审视当下发生的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案例,就会发现就业歧视现象已从"相当普遍"、"相当严重"向"甚至荒唐"演变。仅仅因为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论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农民就业的四大因素,提出应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农业产业内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途径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褚亚玲 《党史博采》2006,3(6):25-26
本文剖析了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源,总结了自古至今和谐社会的理论演变过程,提练了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并进一步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女性就业歧视界定基础上,提出:在法律上明确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内涵,为真正消除女性就业歧视提供有效法律保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设立性别平等监察机构;完善立法和监督机构,在人大等相关立法和监督机构设立性别平等政策评估、监督机构。  相似文献   

12.
车驾明 《求贤》2006,(1):34-36
“你在就业的时候是否遭到歧视”,要是有人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我想回答“经常遭受歧视”和“曾经遭受歧视”的人一定超过50%。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每一个就业者或者说每一个打工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和制造着那样一种无所不在的就业歧视,自己在被某一些单位、企业、某些人歧视的同时,却用同样的态度去歧视别人。就业歧视因而成为21世纪打工者挥之不去的梦魇。就业歧视因此成为就业者们永远也迈不过去的坎。而在种种熟视无睹、公开、半公开隐藏的就业歧视中,最终的受伤者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所有制、区域发展、体制转型、分配体制、社会心理等六个方面,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业平等权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享有的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就业规则等方面平等对待,以及基于特殊需要的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权利。合理的区别对待的理由必须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持。当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等权保护的立法不系统、不完整,法律适用性不强。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从就业歧视的认定和判断标准、举证责任的方式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和职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我国政府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障碍。它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本文在结合现实分析了我国就业和职业歧视的现状、原因及判断标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就业和职业歧视的规制原则、规制途径和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剖析了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源,总结了自古至今和谐社会的理论演变过程,提练了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并进一步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歧视问题的法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艾滋病(A ID S)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包括艾滋病医疗歧视、就业歧视、教育歧视等歧视类型。目前,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立法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艾滋病歧视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司法救济力度不足等问题,加强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建设,应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宪法监督,规定歧视者的法律责任,不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所有制、区域发展、体制转型、分配体制、社会心理等六个方面,正确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华保险公司的招聘告示上,有一条要求写到,25岁到45岁,党员、军转、教师、律师、营销经营等优先。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认为,这些要求属就业歧视条款。这是涉及公平的问题。蔡定剑希望国家能对就业歧视有强制规定,同时他也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