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和谐是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协商、调整、让渡,是劳资“共赢”,是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共生”。通过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价值取向,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能代表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工会,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逐步推行企业劳工标准认证等举措,构筑协调、合作、共赢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与其它社会关系和谐一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运行初步实现了法律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现状使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就业形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等。健全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首先是构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框架,关键是明确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劳动者的隶属关系。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主权,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职工成为弱势群体,企业处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加强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泽胜 《学习论坛》2007,23(3):69-7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不仅存在着立法和执法障碍,在守法方面则存在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违法或规避法律,用人单位恶意拖欠劳动者劳动待遇,用人单位提供给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守法障碍。因此,应当采取建立和完善平等的劳动法律制度,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制度,完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者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帮助制度等法治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劳动力市场为中心的劳动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解除正在逐步转向由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关系的主体与内容在变化,不同所有制中的劳动关系在发展,各种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在转化,这一系列的变动导致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加。《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有法可依。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体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晏盛扬 《世纪桥》2012,(19):152-154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也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以民生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本文对垫江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世贤 《求实》2005,3(12):36-38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自主劳动”创造了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本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所形成的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劳资博弈力量不对称,个别劳动关系失衡;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企劳动关系失范;劳动力分化和工会不给力,集体劳动关系失真;政府干预机制不完善,社会劳动关系调整失力;法规制定与执行不到位、劳动关系法治化机制失灵;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不彻底、农民工劳动关系失公;企业盈利水平偏低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劳动关系失稳等。依据"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在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夯实劳动关系调整的物质基础、完善劳动关系调整的动力机制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王淑娴 《党史博采》2009,(12):32-32
新《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双方主体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约束,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双方主体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约束,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2.
劳动契约作为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外化形式,是以劳动关系双方独立自主的存在及其行为为前提和基础,蕴含缔约双方的自由和理性,昭示自身设定的义务和秩序应予践履。劳动契约自治可视为契约自治在劳动关系领域的运用和实践,体现了契约的核心本质,是重要且无可替代的;由于现实社会中表面平等而实际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加上强与弱"新身份"差异的趋显等当下实态,放任的劳动契约自治根本无法达至福祉极大、成本极小的最佳境界,国家获得介入干预的必要继而形成对劳动契约管制的理论基据;劳动契约自治是当下仍应弘扬的契约本质,对劳动契约管制不在于以机械限制契约自治为目的,而在于平衡和调和劳动契约"自治"和"管制"区域广度和深度,以实现劳动契约的当下价值──劳动契约正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使劳动争议与仲裁案件大量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不仅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更加明确,也为稳定劳动关系、改革劳动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施《劳动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立法,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4.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保护劳动者利益。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领域还存在着劳资关系不平衡、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市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完善、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多发,威胁社会稳定等诸多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应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综合性政绩考核机制;注重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和公平,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加快制度化建设化解劳资矛盾,建立长效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劳资冲突的预警与化解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加快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求贤》2011,(12):F0002-F0002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促进企业职工增加收入、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促进企业发展、职工增收与劳动关系和谐调研工作机制的通知》精神及天津市人力社保局的要求,河西区人力社保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和谐劳动关系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仅带来了"资本"对生产力的贡献,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经典作家分析的"资本"控制"劳动"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了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以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理论存在缺乏劳动关系调整的范畴局限。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规范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相统一,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引起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劳动争议诉讼必须引进和推广程序正义理论,以利尽快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制,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设计及劳动争议诉讼中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陈学智 《世纪桥》2007,(7):59-59,128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5,(8)
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灵活就业的趋势,进而导致劳动关系多元化,综合表现为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并存。非标准劳动关系不断进化出自身的特点和完整的体系,劳动关系也由原来的合同与事实劳动关系二元结构向标准与非标准劳动关系二元结构转变。这一转变构成了劳动关系统一立法的基础。劳动关系统一立法应以平等权为基本价值取向,采用双轨制的调整模式,对标准与非标准劳动关系实行分层调整与区别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陶廷飞 《学习导报》2011,(23):64-64
今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若干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全省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干部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