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客之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20):46-47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土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  相似文献   

2.
做客之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20):46-47
带着礼物去见朋友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土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  相似文献   

3.
廉者三境界     
明代思想家薛宣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一文中指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并进一步指出:“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捐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宣对廉者的这一分类和评价,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少数腐败分子暴露的问题看,这些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已到了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地步。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慎独慎微,廉洁自律,多一点“不敢”意识。这个“不敢”,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非分所得“不敢”拿,影响公务的宴请“不敢”去,妻子以外的女色“不敢”沾等,一句话,党纪和法律的底线“不敢”超越。  相似文献   

5.
爱才与嫉才     
战国时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历史上可算是个名人了。据太史公的记载,他“为人仁而下士”,使得方圆数千里的“士”“争往归之”,一下子集中了三千“食客”。因此,在那多战之秋,诸侯畏于信陵君的“贤”与“多客”而“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要说此君的礼贤下士,在古代也可算是个“样板”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他“窃符救赵”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就拿“隐士”侯赢来  相似文献   

6.
钱昊平 《党建文汇》2011,(12):27-27
一些领导干部在检查指导工作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是习惯避重就轻;对不良现象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唱“黑脸”,更不敢说“硬话”。有人形象地说,一些领导干部对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点点头“干得好”,一句是拍拍肩“好好干”。  相似文献   

7.
当前,党员干部中不敢坚持原则、当老好人的现象值得重视。有的对违反党的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不敢“言”,态度暧昧,睁只眼、闭只眼;有的面对复杂矛盾、棘手问题不敢“碰”,不讲是非,敷衍塞责;有的遇到工作疲沓、不负责任的人不敢“批”.你好我好,  相似文献   

8.
许海 《前线》2014,(10):119-119
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 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在这其中,“不敢取”为下,“不苟取”为中,“不妄取”为上。正与“不敢”、“不能”、“不想”的路线图对应。  相似文献   

9.
文之 《前线》2011,(9):33-34
近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成了全市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热烈议论的重要话题。在这场广泛的议论中,有一种追问振聋发聩:我们为什么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不敢创新?在现实生活中,“三不敢”的理由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上不想“三敢”,另一类是客观因素使人“三不敢”。  相似文献   

10.
董保存  狄敏 《湘潮》2014,(1):33-36
按照数字编排序列,18个集团军之首是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因而网民就称之为“天下第一军”。而第一集团军的官兵却谦逊地说:“不敢不敢,我们是沾了一字的光!”  相似文献   

11.
做人处世办事,当有所畏惧。“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一如到家的“便宜”不敢沾、到口的“夜草”不敢吃等等。即为本文所要倡议的“有所畏惧”。想起清人郑板桥说过的“吃亏是福”,窃思“有所畏惧”也当然是福了。东汉命官杨震,途经他曾经帮过忙的下属辖地时,其下属知恩图报,也很懂得“注意影响”,特地趁“暮夜无知”之时送来礼金。但杨震还是不敢伸手,原因就是有所畏惧,道是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前人垂范,后人思齐。清代为官30余年的老牌官僚叶存仁,常怀“怕”意,不敢苟取。一次离任,僚属遣船送行,直至“月…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纪委宣教室监察专员同群力撰文指出:不能因为强调弘扬“主旋律”,而不敢揭露“阴暗面”也不能因为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不敢提“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过程中,“不敢腐”重在惩治和震慑,是前提;“不能腐”重在制约和监督,是关键;“不想腐”重在教育和引导,是根本。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三个环节的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协调推进,同向发力。要打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深刻把握三者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下基层调研时发现,有些基层干部,虽然整天身在兵中,却不敢听基层官兵的意见,不敢让群众议论,一听到“不同声音”就给扣上“不讲政治”、“犯自由主义”、“不保持一致”的帽子。这种现象表明,在少数干部中存在一种不敢讲真话、不爱听真话的风气,甚至少数干部为求提拔,弄虚作假、编造政绩,汇报工作,讲成绩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15.
最近 ,翻阅了一本名叫《鹤林玉露》的古书 ,其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个名叫仇泰然的太守 ,平时很注意观察属下的廉洁情况。他发现有一个幕僚平日经常大吃大喝 ,挥霍无度 ,怒曰 :“某为太守 ,居常不敢食肉 ,只是吃菜 ,公为小官 ,仍敢食肉 ,定非廉士。”经查 ,这个幕僚果然系贪污、受贿之徒。笔者以为 ,仇太守能从下属的日常生活是俭是奢来“察廉” ,不仅有其独到之处 ,也不失其现实意义 ,很值得我们当今管“官”的官儿们借鉴。不知人们留意了没有 ,在当今的党政机关也好 ,企事业单位也罢 ,有那么一些稍微有一点实权的人 ,经常抽的是高档…  相似文献   

16.
“中外之官,莫难于风宪,莫危于风宪。曷谓难?人之所趋者不敢趋,人之所乐者不敢乐,人之所私者不敢私。”这是元代著名监察御史张养浩在《风宪忠告》中提出的劝诫。其中的风宪,指的就是监察官。一个“难”字,既道出了监察官的不易,也道出了监察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孔子传》中描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你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勇敢”与“勇于不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们看似相互矛盾,其实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勇敢”不是不察情势,莽撞蛮干;“勇于不敢”也不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上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语,如今,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这句古语已被广大知识分子——当今的“士”们改为“士为知己者用”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下辖12个研究院(所),主要担负着医学科研、疾病防治,临床医疗和研究生教育四大任务,聚集着一大批“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有医生护士、专家学者、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千真万确的。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努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不懂得这个“硬道理”,改革就放不开手脚;不搞清楚这个“硬道理”,人们  相似文献   

20.
上级不敢批评下级,同级不能或不愿批评同级, 下级不敢批评上级,群众不能批评领导,这是目前从社会到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有时批评,也只是把批评变成“希望”,以“希望”来代替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严肃认真的批评。有的单位明明是问题成堆,经济工作搞得一团糟,特别在领导班子内部是一乱二散三腐败,工作无对策,发展无思路。上级领导来调研解剖后,仍然运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工作方法,认为班子是团结的,成绩是主要的,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不敢直言严肃批评,而是把批评变成“希望”,希望今后怎么样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