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精神的培养和内涵的阐释.因此,耻感文化是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习精神的文化根源和内核,而儒家学习精神更以耻感为内在动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3.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孔子"知耻观"内涵丰富,包括"以何为耻,不以何为耻",以及表面为"荣"实质为耻的社会现象辨析。孔子的"知耻观"奠定了耻感文化的基础,深化了知耻观教育的内涵,提高了知耻的自律性。当代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知耻观的内涵,借鉴其教育的方式,增强知耻观教育效果,以应对社会变化之际耻感观念淡化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5)
耻感意识对于人的存在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耻感意识淡化甚至错位问题。本文以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最美现象"为研究视域,通过对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调查,评估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与成因,探讨"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建设的理路。  相似文献   

6.
麻雪丹 《党政论坛》2010,(18):11-11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不堪“耻”而跳崖自尽了;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中的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自杀了;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五名学生罹难,副校长在万股自责之下引绳自尽了。这些生命的消失,让“耻感文化”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不堪耻而跳崖自尽了;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中的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自杀了;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五名学生罹难,副校长在万般自责之下引绳自尽了。这些生命的消失,让耻感文化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使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及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对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11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平均分为(2.53±0.37)分,与量表均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9,p0.05);应对方式中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与量表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1,p0.05)。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与"不同/羞耻"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68±0.46)分、(2.11±0.31)分,与量表均值比较,有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3,p0.05)、(t=-2.36,p0.05)。得出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外政策。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觊觎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联系。"岛国特性"使其对钓鱼岛格外敏感,"集团意识"使其妄图以钓鱼岛为突破口向国际社会表明其"领土"诉求",耻感文化"使其在钓鱼岛问题上颠倒黑白。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对日方针政策制定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刘苑 《求知》2007,(10):10-11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几千年以前古代先哲们十分重视做人做事的荣辱是非标准。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宋代的王安石说:“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做人一定要有廉耻之心.他们十分痛恨丧失廉耻感的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认为没有羞耻之心是最大的羞耻.这样的人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11.
蔡炳水 《学理论》2009,(11):60-62
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等腐败文化还有着一定的市场,因此反对腐败,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强我国的廉洁文化建设对于抵制腐败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廉洁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巳成为当前影响人民幸福的重大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通过个体主观心理和社会客观存在共同影响人的体验感受,从而决定着幸福的实现程度。尽管理论“界对幸福指标仍未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中还是可以抽象出幸福的若干要素,作为实现幸福的逻辑基础。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感、生活满意度、权益公正感和法制保障感。  相似文献   

13.
薛金祥 《学理论》2013,(18):274-275
翻译伦理一是指译者自身的素质;二是指译者对于译入语文化的伦理责任;三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读者的伦理责任;四是指译者的翻译态度以及行规。译者树立正确的翻译伦理荣辱观对于翻译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译者应具体做到: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重视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这种才能保证翻译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8,(3):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做出的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超越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美好生活诉求,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增添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动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必须努力使人民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主人翁感;使人民在国家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民在多样化的差异发展中增强社会认同感;使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焕发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来稿摘登     
重构荣辱观中国地质大学刘义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  相似文献   

16.
获得感来源于获得及获得的过程,是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的内在统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精神方面满足的主观感受,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的获得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产生获得感,与其是否对思政课抱有需求和期待直接相关,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田海舰 《求知》2012,(5):6-8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碰撞乃至冲突的局面。这一状况使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性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加强公民道德修养,培养公民的耻感,提高公民的素质: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建立健全道德约束机制.通过运用一定的制度性机制来支持和保障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已经两年,八荣八耻已作为一个道德标杆屹立在国人心中。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素质的今天,对八荣八耻的文化内涵及当下意义进行再思考愈发的重要了。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耻观为立足点,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反映的荣辱观为视角,从文化之根溯源,研究八荣八耻强劲生命力的源泉,并对其当下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产生,具有其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基础。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宗法血缘制社会的政治基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文化思考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贪贿盛行的社会现实是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廉政价值取向的君本性与廉政价值的工具化、廉政实践主体的单一性与实践基础的薄弱性、廉政实践模式的德治主导性与廉政治理的人治化等,构成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传统廉政文化中廉政教育文化、古代清官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廉政监督文化和反腐惩贪文化等主体内容的现代转化,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反腐问题上处理机制相对成熟,形成了文化、心理、政治逻辑层面上的内外反腐机制。文化层面,日本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运用耻感文化,摒弃其中的血缘与地缘文化,并将之演化为自身内部制约机制。心理层面,独特的岛国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特点滋生出对内具有归属感、对外具有排他性的共同体意识。这一心理机制延伸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培养出包含奉献精神、序列意识、主人翁意识的集体意识与拥有等级特征的国家至上意识。政治逻辑层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联盟结构的转型与法制意识的转化,完善了解决腐败问题的硬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