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务员精神培育和弘扬中,浦东新区组织部、人事局紧密结合浦东开发开放大局,坚持“以一流精神育一流队伍,以一流队伍扬一流精神”,坚持教育为基、实践为本、文化为魂、制度为重,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不断深化公务员精神的思想底蕴,夯实公务员精神的实践基础,拓展公务员精神的文化内涵,构建公务员精神的支撑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浦东特质的公务员精神,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为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对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就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注重实效和创新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7)
时代精神为当代人们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西农精神就是其中一种。西农精神符合时代精神价值要求,并具有其鲜明特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过程中特色的精神支柱和行动纲领,是学校的大学精神和核心竞争力,更是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和追求卓越的动力。根据时代精神的价值作用和特征,结合西农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西农精神不只是单纯的大学精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通过为立根偏远艰苦地区追求卓越发展人物树立了新的形象,形成新的精神文明成果,激励更多为祖国发展奉献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4.
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会玲 《理论导刊》2006,(12):38-40
大学精神是大学应有的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示,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首先应具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失落危机。要重塑大学精神,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既要依靠政府,更要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当代大学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实践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为新形势下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指明了方向。浙江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我国大学真正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并不多,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则更少。2015年党中央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出"顶层设计",而"供给侧改革"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改革方案。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结构失衡、资源分布不均,师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人才供给质量欠佳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欧阳秋景 《学理论》2012,(3):160-162
推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对我国建成一批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外语课程设置单一,各个学科课程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学教师课程国际化参与不够;高校课程国际化的环境缺乏;高校课程国际化管理不规范。  相似文献   

9.
正事业铸就精神,精神成就事业。核工业精神形成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强军梦;发展于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的核能梦,弘扬于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中核梦。无论是"两弹一艇",还是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自主研制铀浓缩离心机,"华龙一号"走出去,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是"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关于核工业精神,有太多的人和故事被大家所知,以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长期的封建教育传统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种下了功利主义的种子,市场经济的强力渗入又使大学教育不敌各种形式的功利诱惑,缴械投降,丢弃了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之精神。世界一流大学梦的出台促使中国的大学学府开始系统思考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差距,除各种显性的数据统计上的差距之外,隐性的精神层面的差距更不容我们忽视。"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精神正是中国大学所缺失的一种宝贵精神,是纠正当前大学教育中各种功利主义的一把利刃,是中国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正视和逐渐培养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程小强 《学理论》2009,(31):208-20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宽容精神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立足教育,从教育制度自身内蕴的宽容与不宽容进行分析,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宽容、培育宽容精神,提出宽容精神是大学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发展大学的价值观,是繁荣大学的方法论,是大学应有的一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世间并无“标准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名人文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针对当下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调整大跃进心态。最近10多年,中国的大学教育热火朝天,从上到下都在搞大跃进,好处是大家都有干劲想把大学办好,不好的是大家都迫不及待:钱都已经给了,怎么还没得诺贝尔奖?怎么还不是世界一流?整天逼,逼急了,学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体现,其内涵具有多维视角。针对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精神衰退和缺失的困境,吴地高校要设定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凝练赋予吴文化特色的校风校训和人文精神、引进富有吴文化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找到大学精神培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正>“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企业精神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共同奋斗、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诠释了中国建筑存在的终极价值,蕴含着中国建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是全体中建人用以滋养初心、汲取信仰力量、查找自身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刘晓凤  吉逸轩 《求知》2023,(4):58-61
<正>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为增强德国高校的世界影响力,德国政府于2004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卓越计划”的推动下,2015年TIMES全球高校排名中,德国有17所高校位列前200名,2022年则有22所高校,新增5所高校,可见“卓越计划”发挥了一定成效。本文就德国“卓越计划”资源配置的内容、成效及特点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邓伟志 《民主》2008,(9):42-43
近来,人们议论比较多的是: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爆发出来的那种充满着大爱的崇高精神和“地动山摇,意志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能不能持续下去?这既表明大家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肯定,也流露出对中华民族素质的关切。有这种关切就是抗灾精神能够发扬光大的先声。精神若水,有汹涌澎湃,也一定有细水长流。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无一不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面临困境是目前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大学精神在根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困境的实质是大学人的价值观危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一所大学在形成、塑造它的大学精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铁路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先行官作用。作为拥有世界一流重载铁路的太原铁路局,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把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到中国铁路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毫不动摇地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统领铁路各项工作,指导铁路重载事业,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一流的重载铁路。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既强调了劳模精神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意义,更凸显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近年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能集团")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以强大正能量推动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素质,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动力。一、劳模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