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求知》2006,(8):46-47
甄小英、李清华撰文认为。依靠基层民主化解基层矛盾,这是由基层矛盾的现状和性质决定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全局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矛盾,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就可能变为“社会动荡期”。这使得执政党和政府,必须清醒地审视中国社会矛盾的现状、性质及挑战。无论基层矛盾表现形式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2.
何敬文 《理论探索》2005,2(5):14-17
基层干部是基层矛盾的化解者,但某些基层干部同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矛盾引发者的角色,其化解矛盾工作变成了是“解铃系铃”的事情;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两个罅漏,客观上助长了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产生,成为导致农村“两委”矛盾的一个根源;化解基层矛盾的经济、法制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不同程度的缺失,削弱了化解基层矛盾的效力。在基层政府与群众性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上,制度设计的“指导—协助”型扭曲为现实的“领导—服从”型,导致基层吸纳和化解矛盾的功能削弱。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和谐社会构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二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环视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运行的现实场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鉴于此,我国务必要主动适应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要求,针对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从理念构建、内容拓展、方式平台整合、主体素质提升、保障机制与督导考核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全力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完善创新,力求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有效及时化解。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1,(4):44-44
徐晓海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群体性等“凸显”特征,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直接原因是原有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失效,而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公、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不畅。因此,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创建新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有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作保障,使各类社会矛盾得以及时化解的社会。上海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大调解体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大稳定、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同时,初步建立的化解社会矛盾综合平台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发挥“第三方”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经济上可以促进社会交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的繁荣度。同时,信任也是重要的政治资源,群众的信任是执政党的宝贵政治资本。正如郑杭生同志在《当社会信任出问题的时候》一文中指出的:“只要有老百姓的信任,即使社会政策考虑得不尽周全也能弥补,有了矛盾也好解决,大矛盾化解为小矛盾;反之,如果老百姓不信任,最好的社会政策也难以贯彻,小的矛盾也难化解,甚至被激化为大矛盾。”  相似文献   

7.
论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君刚 《学理论》2013,(7):37-39
党的十八大对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执政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和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具有战略意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强化党组织角色形象、坚持群众路线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教育农民是基层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0)
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政策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调整农村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其重点应当放在基层、放在农村。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矛盾化解是推动乡村全面深化改革、和谐社会建设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全面深化改革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提供了契机、动力,并提出诸多新要求。当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取得很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化解效能的提升。因此,应形成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乡村社会矛盾的整合型治理机制,从而到达有效预防、调控、化解与治理乡村社会各类矛盾与纠纷,以此大力提升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既有的基层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在化解各类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维护基层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适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构建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新机制,是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一个新趋势,也是实践界探索的一个新亮点。这一新机制至少应包括全方位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简便易行的利益表达机制、复合型的基层矛盾调解化解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8)
在我国进入风险高发的转折时期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化解社会冲突是维稳工作的重点。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之计和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政策倡导、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所以,如何通过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和迫切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和处理,将会激化而引发犯罪,对社会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基层检察院如何履行检察职能,及时化解、妥善处理有关社会矛盾,减少不安定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笔者对此略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居民(自治)社区是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居住的区域性社会共同体,是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基本的自治社会单元。在当前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矛盾和社会群体向居民(自治)社区汇聚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相应的社区矛盾调处机制,对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矛盾调处机制是基层社会矛盾调处的基本制度及组织单元,社区矛盾调处机制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其对于社区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在同时凸现,我国社会状况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化解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化解不和谐因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将“和谐理念”这根红线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在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步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社会矛盾化解是乡村治理的综合性课题,其效能提升需要软治理与硬治理的整合发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治理优势与功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细化落实。环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创新与效能提升。有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创新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素质提升、群众基础的夯实、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助推乡村社会矛盾的综合化解、乡村治理的改革创新与新型乡村社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处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线。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及民众主体意识、权益意识的增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因利益诉求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多发易发态势,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0)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从坚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社会治理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三门峡市按照中央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要求,站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角度,围绕发展、稳定、民生、改革和法治建设抓创新,着力构建公共服务管理、矛盾掌控化解、社会治安打防控、基层服务管理和民主法治保障“五大体系”,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化解,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提高,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平安建设和信访稳定工作先进省辖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原平安杯”荣誉,2011年公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9.
萧沉 《求知》2007,(3):34-3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民主治理和协商治理是基层治理的两重面向,二者的融合可以阐释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民主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基层治理中民主建构的问题导向功能;协商治理强调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方法,在“有事好商量”中化解社会矛盾,筑牢社会纽带,为“民主运转起来”提供支撑。在中国基层治理场景中,民主与协商共同指向“治理”的核心目标,民主治理与协商治理的融合塑造了“民主—协商—治理”三位一体的框架和体系,建立起基层治理中目标、方法与绩效的关系,深刻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