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经济以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文化消费理念为泉源。着力表现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和创新,使科学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把提高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提高技术产品的文化含量滚动起来发展,重在高科技含量背后真实的“高文化”含量的突显,切中人类文明、协调、永续发展的目的理性,尤其是切合全球范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厚但经济技术又不十分发达的地区实际,且必将构成后现代人类经济进步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因此,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妇女饱受“四权”压迫的悲惨历史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现实需要以及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理论思考,毛泽东以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家庭形象、革命形象为主要内容对中国新妇女形象进行建构。其建构出的中国新妇女具有“男女并驾,如日方东”的劳动者形象、“团结起来”“站立起来”的主人翁形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者形象、“勤俭持家”的家庭建设者形象与“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斗争者形象的多维面相,体现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丰富内涵。毛泽东对中国新妇女形象的建构,在思想遵循、着力路径与目标导向等方面有其鲜明特征,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与妇女自身的现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各界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关于"人"的塑造目标与方式,坚持以"立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改造目标,对文化保守主义派采取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国民新形象展开批评。本文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探讨。"五四"运动之后,国内有识之士对未来发展目标有了明显分歧,对"人"的形象塑造和培养模式也有差别。文化保守主义派坚持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人格塑造和形象培养,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而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则采取较为激进方式,坚持以俄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4)
公共外交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主要在政府引领下对本国和另一国的群众起引导作用,使得他们对本国的国家看法发生改变。国家形象包括一个国家在自己国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它塑造高效的中国政府形象,中国国民的智慧、勇敢、坚韧、拼搏的形象,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和平发展的大国的国家形象,以及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等。我国要同时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了塑造出正确的国家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穆重怀 《侨园》2016,(4):16-18
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符号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祥瑞,而且具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功能。以至于在民族心理中龙已经被神化为民族图腾,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共主的神圣地位。从目前的考古实践看,龙是诸多中国文化灵物中唯一形成完整谱系并流传至今的文化表征,并在不断地整合与扬弃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形象和内涵,建构起了迥异于域外的中国龙文化。众所周知,中国龙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伟 《理论视野》2017,(3):23-27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各国外交博弈的核心领域乃至直接竞赛的战场。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之间存在的内外和区域性差异表明,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进行战略性改变,调整经济和文化的优先序列,将文化纳入国家形象的首要考虑范畴并以此引导和塑造完整的中国形象。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除了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的包装与营销外,方法论上应尽量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并尽力避免特殊主义的原则,在与国际社会分享共有价值观念的对话中增进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卢营 《学理论》2009,(5):76-77
长期以来我们在看待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时只是看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二者的统一。但是,对于二者的区别却很少考虑。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不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公安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必需,对于与时俱进地开辟新时期公安文化建设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确立公安文化建设是“从优待警”的思想定位。软硬件双管齐下加强民警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增强民警文化素养,利用“窗口”展示良好风貌,是塑造人民警察新形象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一系列重要概念,主要是: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业态。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是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旨在从文化精神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做出简要剖析,并对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应坚持以个体的人为主体,倡导个体独立、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发挥,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基础上,培养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现代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文化的主导思想精髓,引领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张楠 《理论视野》2023,(6):64-69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性、人文性、包容性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2,(12):15-16
社会文明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世界崛起,我们更需要在世人面前展示出富有魅力的国家文化形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念,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这一表述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总的纲领。从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中,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增强文化认同,就是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思潮、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9.
张曙光 《理论视野》2012,(12):17-18
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余年,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那么,再奋斗三十余年,即时间接近公历2050年的时候,中国能否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一流大国?乃至成为地位和影响与美国、法国、英国相当甚至胜过它们的"伟大国家",并且是摆脱了霸权主义模式,在道义上更具正面形象,因而也就是中华"文明复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通俗化、民族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