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权的宪法保障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力 《理论导刊》2003,(9):41-43
保障人权业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宪法作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权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法作为人权保障书,既确认已有人权,又保障人权的实现和发展。现代宪法主要是通过合理配置权力、规定基本人权原则、确认人权内容和建立宪法保障制度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5)
目前,多数国家都制定了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各国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也随着社会变化不断修改,而宪法修改正是各国家、各社会不同阶层相互博弈的体现。社会结构变化与宪法制度发展之间正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受物质影响,宪法制度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社会结构形式的变化。鉴于前苏联与我国均为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梳理了中苏的宪法史,希望从中得出启示,以期有利于转型期的我国的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后,人权观念已经从消极的自然权利向积极的社会权利发展.住房权作为第二代人权被国际公约提出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立法保障,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我国应该加强对住房权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现行宪法的修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源于宪法具有的最高权威的法律地位.新的宪法修正案通篇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彰显了弘扬先进的法治文明的特色.新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使中国的宪法真正成为中国的人权宣言,从此我国的人权有了明确的宪法保障.良好的法律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保障就成为树立宪法最高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规定,使人权从基于自然法基础上的自然权利转换为基于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权利。宪政不仅提供人权保障,而且促进人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加强宪政体制下的人权保障,需要进一步扩大宪法确认公民权利的范围,建立起不同层次法律规范配套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通过制定人权保障法、设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建立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切实把人权保障纳入宪政体制,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对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6.
宪法程序是静态的、局部的程序性条款,宪法程序化是动态地、整体性地要求宪法的实体内容要有正当法律程序予以保障.宪法程序化并非否定宪法实体内容,相反,却是从程序保障的角度来推进宪法实体内容的实现.宪法程序化是人权保障的形式选择,以人权保障为目的宪法程序化应是未来宪法发展之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而建立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之日,亦即人权实现之时.这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最高类型.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保障人权的实现,之所以是当代民主的最高类型之一,并不是因为它空谈“自由”、“民主”和“平等”.它所孜孜以求的是真正的而不是纸面上的人权的实现.它把人权的实现奠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和运用上(参见拙文  相似文献   

8.
从恩惠到权利:纳税人社会保障权的证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征税的正当性在于为公众提供福利,纳税人拥有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偶然的施舍到权利,从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现实权利的演变过程.目前,社会保障权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人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并为多数国家宪法所认可,已具体化为一项公民宪法基本权利.国家应积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利用立法、行政、司法的一切手段来促进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总体上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需要,应该保持长期稳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也有必要做适当修改,但必须保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的优势。应当明确:我国宪法具有纲领性,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确认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特有的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把监督宪法实施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0.
行政救济是现代法治社会中国家对公民权利补救的重要制度。构建这一制度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理论基础 ,包括法治理论和人权理论 ;二是宪法基础 ,宪法确立了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 ,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行政救济权利 ,确立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地位。只有在全面正确地认识行政救济基础之上 ,才能够更好地构建和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私有财产权不仅是近代以来各国宪法的基本内容,更是各国制定宪法的目的之一.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完善与否,同宪政制度特别是人权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有着紧密关联.因此,深化私有财产合宪性,对于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它的本质是限制国家权力,并以民主为前提条件;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宪政与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实现的最可靠支撑是社会主义观念文化。加强宪政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应自觉地树立宪法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学习宪法、尊重宪法,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这是我国宪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宪法被奉为最高规范,其以人权保障为权威来源,在现实中表现为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共同规则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宪法权威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公民意识、违宪审查以及执政党切实遵守宪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私法环境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意义上的环境权的确立,为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奠定了道德基础.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宪法环境权概念的确立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为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和救济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私法环境权是独立于人格权、相邻权、准物权等传统民事权利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在法律中确立私法环境权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民阶层的社会流动,是农民转型的体制障碍。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尝试建立土地共同基金,是促进城郊农民市民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内涵人权存量,成为促进人权实现的现代制度之一。现代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人权还只是作为应然存量而存在,只有社会制度进入稳态,人权存量才能进入释放渠道。经由制度完善,人权存量顺位释放,并按照被需要程度主辅相配地形成人权谱系。制度越完善,人权存量释放越快越多,越能形成真正的人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着巨大的人权存量,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人权存量不断释放,民众人权享有量越来越多,人权事业取得空前进步。  相似文献   

17.
魏晓丽 《学理论》2012,(31):78-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单一阶层演变为多个阶层并存。调查显示阶层冲突普遍存在,但对阶层合作信心十足。阶层冲突主要存在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及贫富等阶层之间。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公众认可并接受调整阶层关系的依据是法律与制度。完善现有的法律与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需要宪法做什么 ?这直接关系到宪法实施的状态。宪法规定公权力以限制私权力 ,为的是防止公民对公民的侵害 ;宪法规定权利以限制公权力 ,为的是防止国家对公民的侵害。宪法的实施就是通过建立宪政秩序以保障人权的实现 ,而宪政秩序实现的过程就是依法治国的过程。宪法发展的历史表明 ,有了宪法不等于就有了宪政。宪政的确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这在于宪法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观念为基础。为此 ,就我国的宪法实施而言 ,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强人大的权威、建立宪法适用机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农民的环境弱势地位与制度的伦理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农民由于某些原因成为环境弱势群体,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良好环境权的享有和生态利益的分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破坏环境公正原则,而且威胁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以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道义关怀为基础,寻求更加公正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农民既享有程序意义上的环境公正,也享有实质意义上的环境公正.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强 《理论导刊》2007,(2):11-13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正是社会各阶层博弈的复杂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以及由于利益格局失衡引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使公平正义问题更加突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