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付永正 《传承》2008,(24):102-103
清代满族婚期是满族史、清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清代满族家谱、地方志以及时人相关著述中有关普通满族旗人的婚期史料的研究分析,能科学地揭示出清代道光朝至光绪朝这一时期内,奉天、吉林、黑龙江地区普通满族旗人中大量存在晚婚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纵观车王府收藏的描写当时社会现实的子弟书篇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官员、一般旗人男子及另类男子服饰进行了描写。这些人物形象的服饰各有特色,将清代服饰所具有的民族性、时尚性、兼收并蓄性表现得酣畅淋漓,为研究清代中晚期旗人服饰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杜喜凯 《传承》2014,(4):142-143
清代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在重要城市及军事要地派八旗兵驻防,修建满城。清代在甘青地区先后修建了两座满城,永登满城是清代修建的24座满城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古为今用的军事驻防地。  相似文献   

4.
清代贵州出现满族书画家的活动,这是清之前及现当代贵州都没有的现象。作者在文中对这些满族书画家及传世之作进行评述,进而提出了解这些满族书画艺术,对研究贵州历史上外来少数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从旗袍说起旗袍是目前流行的服装之一,这种服装是从满族古老的旗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旗人男女穿的袍。旗袍最早出现在金代女真时。女真时男穿箭袖袍,女着围裙。到了清代仍穿着这种服装,后由于满族入辽沈后,学习汉族纺织技术,服饰花样有了变化。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厘定衣冠制,"凡朝期"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披肩领袍是朝服,平日穿的无肩领袍是便服。"披肩领"形似披肩的大领,袍本无领子,即金时的"盘领",所以说"披肩大领"也是当时的"官服",以区别平民百姓的服饰。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5,(1)
完颜百龄,女,青州驻防满洲旗城亚黄前旗人,一八八六年生于清朝满族上三旗的官宦之家。其父曾任慈禧太后驾前佩刀侍御长。完颜百龄自幼受满族封建式的严格家庭教育。及长嫁青州满族旗城马氏为妻。其夫死于军阀混战之中。饱受封建压迫,军阀战乱及旗人无业的困苦折磨,为求生存和教育抚养子女,她皈依基督教,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并热心于基督教会的服务工作。后她受雇于宋子文家任女佣。因为都是基督徒,所以很受宋家的敬重。她原名为完颜白玲,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精神,又因为宋家的三姐妹名字中,都有年龄的「龄」字,所以宋家就将她名字中的白玲改为百龄,以体现宋家无主仆尊卑之分,一律平等,并希望完颜女士健康长寿,故改称完颜百龄。完颜百龄虽出生满族显贵之家,但她能以基督吃苦能忍的精神,刻苦认真勤勤恳恳的工怍。宋子文家上上下下都知道完颜百龄出自满族贵族之家,却没有因此而歧视她。完颜百龄在宋子文家工作二十年,帮助宋子文带大了三个女  相似文献   

7.
花沙纳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他出使朝鲜留下的纪行日记《东使纪程》全面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朝关系,虽然世界风云变幻,但中朝历史悠久的宗藩关系仍坚如磐石。另外,对我们了解清代使者出使朝鲜的礼仪,清代后期两国的社会状况,边疆风貌,朝鲜风土民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朝两国文化交流的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8.
满族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挟带着"国语旗射"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在冲撞的过程中,相互调适、相互吸纳、迅速交融。基于对京师汉文化的倾慕,满族大举入关后,并未采取历代国君对待前朝宫殿或焚烧或拆毁或废弃的做法,而是将明朝故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加以利用;但满族统治者极为重视并竭力保持和发扬满族文化,甚至把这些文化视为巩固清代统治的重要国策,因此,在北京城强制推行满族文化,使得满族文化对北京的人文民风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绥远城的旗学陈超英,蒙林所谓旗学,是指清朝专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旗人受教育而特设的各类学校的总称。从时间上讲,一是在科举制下的旧式学校,二是清末以来新学制下的新式学堂。绥远城八旗满洲等驻防旗人是如何随着这一轨迹,走过了这一历史过程,现就...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北京,因满洲人的到来,内外城的文化氛围与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禁旅八旗守卫京师,禁卫皇宫,自成系统,形成旗人社会.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发布汉人迁出内城的上谕,搬迁时限16个月.旗汉分住完成于顺治七年初,内城的非旗人居民全部迁到外城,就是现在的崇文、宣武两门以南的旧城区域.如此表明了清统一中华定都北京的信心和保持满洲风俗与组织制度的心态.八旗按方位驻扎内城: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相似文献   

11.
正美丽的喇叭沟门,在怀柔人的手中,一定会成为首都"大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山花京城四月芳菲散,林野山花舞蹁跹。经过一个严冬的涅,一缕和煦的春风拂过碧绿的麦田,掠过清静的河面,穿过俊美的山峦,终于吹进了京郊的"北极乡"——喇叭沟门这个满族旗人聚居生活了几百年的营盘。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报刊文章中,有时会看到“满清”这个词。虽然文章仅指清代而无意涉及满族,但这种说法却是不严肃的。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诸朝代中最末的一个,以满族贵族为其最高统治者。但是在当时,满族内部也是划分着阶级的。正如其他民族中的少数统治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及其人民一样,少数满族统治者也是不能代表广大满族人民群众的。满族和清朝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合并使用很不科学。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颁布过《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称谓的通知》,指出:“‘满清’这个名词是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当时的封建…  相似文献   

13.
那桐故居     
<正>那桐(1857~1925),字琴轩,叶赫那拉氏,满族镶黄旗人,光绪举人。历任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皇族内阁协理大臣等职。清王朝被推翻后,来天津置地建宅寓居。那桐故居坐落于和平区新华路176号,是一座由一大一小两座楼房组成的德式别墅。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下有多个客厅,有中式(包括汉式、满式)和西式(包括欧式、日式)两  相似文献   

14.
清代对科场作弊的打击力度远远超过以前各朝:一是惩处至为严厉。隋唐宋明各朝对科场作弊的士子只不过处以停考或流放边地,考官顶多是降级革职,在清代则往往是杀头之罪,而且是斩立决,这点尤其是在清朝前期执行得十分坚决。二是惩处制度化。以往各朝大多对科场作弊的个案处理灵活性较大,到了清代就形成了具体的《钦定科场条例》,内容十分详细。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北京的教育也打着多民族的烙印。在历史上朝代更迭中,从辽代的契丹族到金代的女真族以及清代的满族,统治阶级对于推广本民族文化都极为重视;同时,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6.
沈阳故宫为大清入关前夕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所建的盛京皇宫,清入关后沈阳故宫成为清代皇家储物宝库,馆藏万件清代宫廷档册秘笈、御用珍品和明清文物收藏,沈阳故宫在历史上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正>16开定价:38000.00元在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中,清代的学术研究在许多领域达到了最高峰。如清代的经学、史学均足以凌驾前代,硕果累累;对先秦诸子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对前代诗文的考据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就是历代文人学者所不擅长的宗教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乾隆朝编《四库全书》是一项功垂千秋的工程。但是,根据规定参加者本人的著作是不能收入的。那时参与纂修的一大批学问家,程晋芳、庄存与、谢墉、戴震、纪昀、朱筠、周永年、彭元瑞、  相似文献   

18.
乞丐们或在"鸡毛房里似鸡眠",或在"火房"里男女混居;普通市民"有缀报纸为衣者","有夫妇共一裤者";没落旗人"穷到尽头,相对自缢";都门首善之区"竟成贫民业聚之窟",内外九城"号寒啼饥者触目皆是"。  相似文献   

19.
李景田简介满族,1948年1月生,内蒙古扎赉特旗人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班政治经济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68年12月至1976年2月历任黑龙江省嫩江县文教科科员;县革委会政治部秘书;嫩江县委组织部干事;共青团嫩江县委副书记,书记1976年2月至1978年6月历任共青团黑河地委副书记,书记。1978年6月至1992年4月历任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干事,副处级调研员,副处长,处长。1992年4月任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副主任1993年7月任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局长。1995年7月任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局长。1997年8月任中央组织部干部…  相似文献   

20.
满族剪纸     
曾闻 《今日民族》2013,(10):51-51
抚顺满族剪纸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它以满族文化和民俗节日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保存了大量满族民间活态的民俗和丰富的文化,包括满族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人生礼俗、花鸟草虫等。满族剪纸是以剪、说、唱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满族剪纸、民歌和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或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剪、说、唱一体,心、脑、手并用,这种独特的具有综合陛的剪纸方法,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剪纸的技艺之中,也是一种仪式,一种信仰,一种文化,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满族历史和兴衰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