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监督法》起草规划思路业已确定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倍加关注的《监督法》,自九届全国人大列入五年立法规划后,近日又透出新信息:《监督法》起草规划的基本思路业已确定,在《监督法》起草前,今年将先出台三个专项监督规定,并着手成立《监督法》起草小组,组织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2000年出台《监督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力争在2001年通过审议。李鹏委员长最近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大的监督制度。宪法和法律已明确赋予了人大监督的权力,也规定了人大监督的内容和形式。但现在的问题是监督工作缺乏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监督体制存在某些缺陷,必须构建反腐败的有效监督机制:狠抓"三个代表"教育工作,构建精神动力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尽快出台监督法,创建监督机制的法治模式,把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依法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构建监督的网络运行机制,由各监督主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构建监督惩戒机制,提高犯罪成本,在腐败分子心理上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3.
至1999年12月23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经济监督工作的决定草案之时,监督法正式出台前的三个单项法律草案均已完成起草工作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了对审判、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草案以及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草案。这意味着,1999年关于监督法出台前的有关立法工作基本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后将有一个专门的法律起草小组继续进行监督法的起草工作。记者参加了历次审议这三个单项法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分组审议,深感…  相似文献   

4.
万其刚 《民主》2006,(12):14-16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强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一、“二十年磨一剑”:监督法的制定经过监督法从1986年开始酝酿、前后历经第六届至第十届全国人大、共五届20年时间。从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到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历次全国人大会议都有人大代表提出有关制定监督法的议案,共计222件,参与…  相似文献   

5.
强化人大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人大监督,既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人大监督具有全面性、权威性、至上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在整个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人大监督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使人大监督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本文提出了思想观念更新、监督制度创新、重视人大自身建设、制定监督法等强化人大监督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国家监督体制被重新整合,形成了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和监委监督公职人员的二元监督体制。在新体制下,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既有区别分工,又要衔接配合。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区别分工主要表现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标准、监督形式以及监督的法律后果等方面。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衔接配合主要表现在人大监督与监委监督的交织点上,即人大监督中发现的公职人员违法犯罪的问题线索要移送监委调查处置;监委对由人大产生的单位提出监察建议要征得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同意;监委对由人大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的问责或其它处置要先提请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批,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先行相关处置。同时,必须以新体制为契机,以《修正案》和《监察法》为依据,总结《监督法》实施十三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修订完善《监督法》。  相似文献   

7.
肖太福 《团结》2004,(3):8-11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在实践中积累了行使监督权的许多经验。但是,总体看来,人大的监督权尚未发挥完全的、应有的作用,与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充分、正确地行使人大监督权是我国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大监督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已经列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但至今未能出台,有待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继续努力。本文仅就人大监督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一、人大…  相似文献   

8.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议行合一”的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于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有利于政治稳定。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是正确处理党与人大关系的重要原则,党必须进入人大执掌国家政权,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完善人大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和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与此同时,要加强人大的监督工作,加强人大对财政的监督,建立违宪审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  相似文献   

9.
人大监督制度创新:渊源、借鉴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督法》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研究的契机。本文首先从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制衡以及宪政等视野分析了人大作为代议机构进行监督的理论渊源。通过对西方国家现行议会监督制度的阐述发现,制度化以及程序化建设对监督权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人大监督制度创新必须走制度化程序化的道路,同时也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理顺人大与党的关系,强化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美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美国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监督的主要经验.作者认为,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对完善公共权力监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是利益集团实现时公共权力监督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文化的塑造对利益集团监督公共权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2021,(3):72-77
本文在系统论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奠立基石、框架结构、运行机理、完善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如何破解同级监督的难题,从以健全体系为契机增强监督的协同性、以改革体制为根本增强监督的独立性、以创新机制为牵引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以异地任职为准则增强监督的超然性四个方面阐发了破解同级监督难题的对策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党内有很多好的制度,这些好制度取得的成效之所以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就是因为监督与制约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健全党内监督互动机制,防止监督主体虚化。党代会对纪检委监督活动的再监督有弱化的趋势。虽然纪检委自检自纠的力度也在增大,但仍然需要构建长治久安的互动机制来保证监督不走过场。是否可以通过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法等法规,完善党内监督互动机制,进而保证监督功能充分而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3.
邹宏秋 《理论探讨》2004,2(4):107-109
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是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关键。党内监督系统包括体制、制度、形式和程序等结构要素,该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相对性和可变性等特征。党内监督系统具有导向保证、预防保护和强制制约功能。建立党内监督系统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要健全完善党内监督系统的结构,而且应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系统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4.
特定问题调查权是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赋予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刚性职权.依法启动和运用这项权力,是转变人大监督工作弱化局面、强化人大监督职能所必要和急需的条件.从现实来看,特定问题调查权的行使还跟不上人大监督的实践需求.忽视这项权力的功能,已成为人大监督制度之软肋.如何在现有法律条文的框架内,在监督实践中有效启动、行使特定问题调查权,考验着地方各级人大及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我们应从纠正对特定问题调查权的认识偏差、完善和细化法律法规增强其可操作性、准确界定特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调查权限和时限、增强特定问题调查的公开性和实效性、完善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构建起完善的特定问题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监督资源整合力度并形成合力,探索构建与完善干部监督大格局体系,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文丰安 《理论探讨》2015,(1):120-124
党内监督科学化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权力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在遏制腐败、发展党内民主、完善相关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存在监督的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党内监督主体自觉性不足、党内监督运转过程不够规范和功能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可从党员的平等主体地位加强党内监督、从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加强党内监督、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等途径去促进党内监督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同级组织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方面,当前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和监督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要通过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强化职能、拓展渠道等,积极探索同级组织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协同监督的思想渊源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监督思想体系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构建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监督制度。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历程曲折,改革开放后,协同监督制度通过融入多种制度日益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后,协同监督制度进一步全面发展。协同监督对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实现高效反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促进协同监督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党对监督的领导作用、推进协同监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相当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真实的反映。在大会收到的八百多件议案中,蒋福弟等32名代表提交的第1号议案是“建议加快制定监督法”,许行贯等32名代表提交的第2号议案也同样是“建议尽快制定监督法”,之后,还有291名代表提交了9个关于制定监督法的议案,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职能,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过研究、起草监督法征求意见稿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郑允海副局长。  相似文献   

20.
王铁强 《学理论》2008,(17):5-7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和基础,做好代表工作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的全面发展、整体提升。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代表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中央9号文件的出台、《监督法》的实施对代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必须着眼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立足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