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元旦,江西省泰和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院内外阳光普照。尽管是隆冬时节,但特校的残疾孩子们心里却感到格外暖和。特校校长傅武香等教师领着45名在特校读书的聋、哑和智障的小孩,披着暖融融的阳光站在校门口,举着“欢迎腾达公司总裁黄武勇一行莅临我校捐资助学”的横幅标语,热切盼望着黄武勇一行的到来。一辆天蓝色的小轿车在特校门口停下。黄武勇领着他的台湾老乡李克珠、古叶保国、廖文营、林月琴提着三个圆圆的大蛋糕,笑盈盈地在师20生们的簇拥下跨入校园内。刚一坐下便向师生们嘘寒问暖,双手将人民币3000元现金递送到…  相似文献   

2.
从2017年开始,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沂源特校")主要招收中重度孤独症儿童和脑瘫儿童,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较弱,单凭灌输式的说教,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沂源特校尝试通过成立"五彩团队",开展"五彩活动",打造"五彩文化",构建"五彩课程"和开展"五彩家访"的形式,让智力残疾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状...  相似文献   

3.
13岁的张亚杰是一个重度听力残疾的孩子,现在读初中一年级.平时课余时间,张亚杰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或者低头在纸上写写画画,要是哪一天老师或者同学多说她两句,她就会哭好久,上课时注意力也不集中,眼神游离且无神.若是在普校,像张亚杰这样的孩子可能只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4.
“老师,你像妈妈”,“老师,你好。”这是弱智儿童的心声,听到这天真、稚气的话,杜凡笑了。两年多以前,这些孩子可不是这样。他们在弱智儿童中属于重度智力残疾,语言表达有障碍,生活能力很差,幼儿园、学校都无法接收,家长只能暗自流泪。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深深忧虑,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民盟盟员杜凡坐不住了,她走访了小学、医院、弱智儿童家庭和自治区残联等单位。现实使她吃惊,重度弱智儿童教育,有关部门无力开展。呼市仅有的几个弱智班,实在是杯水车薪。她动心了,办一个弱智儿童教育班,让这些没有进过幼儿园和学校的孩子享受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她的想法得到了民盟内蒙古区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杨金平 《思想工作》2009,(10):25-25
在大石寨镇永和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男主人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镇级人大代表,妻子是老实纯朴的农民,两个孩子都身有严重残疾。可两个孩子却跟这个家庭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这位男主人就是大石寨镇中心校教师赫崇利老师,年近六十,25年来一心扑在对这两个孩子的养护上,为了这两个孩子,赫老师一直也没有自己的亲生骨肉,历尽了苦难,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被众乡亲传为佳话,区盟电视台也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采访报道。鉴于赫老师的感动事迹,盟委、盟行署2000年授予他盟级助残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6.
这个冬天,对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幸福的开始——他们终于可以离开破旧不堪、几近危房的老学校,搬进宽敞美丽、设备先进的新校园了。而让学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人,正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陈振兴。要为残障娃建一所好学校2009年8月,陈振兴调入兴山特校。这之前,他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校长。由管理上千人的中学校长,一下子变为20多个老师、100余名特殊孩子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7.
正星期三,清晨七点半,十字路口的公交站。这是我与杨铁梅老师约定的地点,也是她今天送教的起点。每周这个时候,杨老师总会从这里出发,开始她为脑瘫孩子送教上门的一天。送教上门,对我而言有些新鲜,但对杨老师来说却早已成为她的生活,因为从2005年起,杨老师已经送教了8年。8年里,杨老师教过的孩子在不断更换,但杨老师的送教路却始终没有中断。通过这条路,杨老师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脑瘫孩子的家庭,感受了他们的甘苦,  相似文献   

8.
除夕夜里,鞭炮声回响在龙井市特殊儿童康复院空荡荡的院子里,此刻崔允顺院长的心里也是空荡荡的,她还挂念着自己的17个残疾孩子,新年里,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过年,这也是一年中孩子唯一离开她身边的时间。手机短信响起,是康复院班长洪哲浩的信息。:“妈妈,祝您新年快乐,您的儿子洪哲浩”,崔院长读着读着,眼睛竟不禁地湿润了。临近午夜了,一条一条残疾孩子的短信祝福着他们康复院的妈妈,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鞭炮祝福着新年,崔院长已是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9.
2015年11月29日,苏州市特教学校的残疾人小朋友有福了,16名老年草根艺术家走进特校手把手地教他们学舞蹈,并与他们同台演出了舞蹈"水八仙". 苏州特教学校为残疾学生开设了播音、舞蹈等艺术类的课程.但是,孩子们更渴望能得到专业团队的指导,希望能有机会走出校门演出.孩子们的心声通过苏州"帮帮网"传遍了整个苏州市, "苏州姐妹缘艺术团"的老演员们得知后马上联系学校.这个艺术团是由苏州市各机关退休文艺骨干组成,她们共同爱好舞台艺术,都有一颗热忱的公益心.经过她们的指导后,这些残疾小朋友很快掌握了舞蹈技巧.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残疾孩子的出生对于他的家庭无疑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在广州市青少年宫,志愿者老师们无私的爱让这些似乎从小就被定性的孩子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点,拥有了充满阳光的少年时代。今天,我们将这段爱的经历如实还原在大家面前,如果全国成百上千家青少年宫都能志愿为残疾孩子献出自己的爱心,必将为他们的人生开创出一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特殊教育老师 邱新会自幼身患小儿麻痹,左腿落下残疾,小时候,他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办一所专门招收残障孩子的特殊教育学校,让所有和自己一样的残疾孩子都能够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自卑、没有歧视、快快乐乐的成长.1998年,邱新会拖着残疾之躯,从7张破床、5个小凳子起步,租房办学,历经6次搬家,近20年的特教生涯里,让1000多名聋哑儿童、轻度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告别无声世界,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孩子上小学,他的班主任老师长得很清秀,也会打扮,有孩子缘,孩子老喜欢将老师挂在嘴边。一次我晚接孩子,急匆匆跑进校门,看见孩子和老师正面对面地比赛跳绳呢,孩子没大没小地冲她吆喝着,两人跳得满脸通红,呼哧带喘,很较真的样子。等他们跳完了,我才有机会插话,我说您真好,还陪孩子玩,这么晚了,真不好意思。老师却说,哪里是陪他啊,是我自己也想玩。看见孩子和老师无所顾忌的样子,就明白为什么孩子喜欢这个老师。我想老师是真的爱孩子,她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起,成为伙伴。老师享受着这份属于她的生活,更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如果有人问,快乐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10岁的印度孩子玛德胡讲述了由于她是一名穆萨哈尔·达利特人,而她在一所国立公办学校就读时,老师们认为她“肮脏”而受到排斥.(译者注:达利特(Dalit),又称“贱民”,意为“受压迫的人”,是旧时代印度种姓制度遗留的产物,指的是被排除在印度教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之外的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在一场由负责监督《教育权法案》执行情况的国家儿童权利保护委员会成员筹办听证会上,数十名低种姓和残疾孩子的家长会聚一堂,倾吐心中的苦水.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未来的特教老师,十分欣赏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是的,每一名特教老师就是一片绿叶,用爱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孕育着残疾孩子的幸福,承载着千百家庭的希望,书写着社会的文明,塑造着人类的未来,践行着特教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特校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轻松完成课堂上讲过的练习,但题型稍作转换,就会失去方向,不知从何人手.如何能够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避免学生这种单纯的模仿和死记硬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每一个特校数学老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初中毕业的丁梅红怀揣着一纸中考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在南京特殊教育示范学校聋教育专业,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从此,她开始了与特殊教育不解的缘分。不在特校的特教老师学习毕业,阴差阳错,丁梅红被分到了普通学校工作。两年后,她被选派到北京参加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培训学习。回来正好赶上农村实行小学六年制,一个六年级"钉子班"交给了她。这个  相似文献   

17.
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新德村3组残疾妇女陈逸英已年过半百,早年因病残疾,家庭靠丈夫支撑。后经医治,虽可行走,但身材瘦小,腿细背驼,脊椎骨严重变形。1986年丈夫不幸去世,留下她和2个上小学的孩子,生活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后在村干部及乡邻的帮助下,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残疾人》编辑部: 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强之声》节目组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残疾朋友的来信。有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封寄自湖南郴州的信,写信人叫李辉。他1972年出生,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他的代步工具就是一张方凳。李辉在信中说:“我是偶尔听到《自强之声》节目的,主持人说这个节目开播了14年,可我却刚刚听到。真是相见恨晚。新世纪的第一期节目播出时,我早早地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3,(7):F0003-F0003
河北省衡水市中年妇女王小芬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从1984年收养第一名残疾弃婴后的三十年间,先后义务抚养了十四名残疾弃婴。不论春夏秋冬,她每天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照顾孩子,从早到晚忙不停歇。王小芬与孩子们重新组成了温暖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