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跟随你自己     
尼采最著名的两句话是:“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均出自《快乐的科学》)。但这两句话的重要性与它们的著名程度是不相称的。比如“上帝死了”这句话,就有相当的哗众取宠成分。但未必是尼采想哗众取宠,真正的哗众取宠者是众多的传述者。从语言哲学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3.
伍永忠 《求索》2008,(10):116-117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4.
二百多年前,西方精神终于在整体上亲临虚无的深渊;作为一起历史事件,尼采将它表述为上帝死了。其内涵有二:一是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超感世界被取缔了;一是作为一切过程特别是人生过程最终归宿的至善目标丧失了。尼采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他把价值视为存在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在前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把虚无定义为对存在的否定。在他看来;尼采把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价值的设置,从而“把存在给干掉了”。然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根据的领域最终成了天、地、人、神游戏的所在。存在的深渊到底还是由臆造的东西来填充。形而上学似乎不可克服。  相似文献   

5.
西方思想家习惯于对世界进行二元划分,其结果便是以超感性世界遮蔽了感性世界、彼岸世界代替了此岸世界。如此一来,真实与虚幻发生了颠倒,虚无主义由此产生。尼采通过上帝之死宣告了最高价值的失落,虚无主义达到了顶峰。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则再次昭示人们,若要克服虚无主义,必须重建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必须同时兼具世俗性和神圣性双重维度。通过分析比较,本文认为,重建共产主义信仰是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不仅在编年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层面上真正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即将逝去和正在到来的世纪,人们开始回顾和反思.当我们把历史的脚步移回到19世纪——20世纪的转折点时,仿佛听到曾惊醒19世纪西方世界温馨沉梦的哲人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呐喊;似乎看到"激荡百年"后世纪的地平线开始倾斜,瘟疫一样的世纪末情绪,以迷惘、空虚、不知所措、绝  相似文献   

7.
对大众文化的案例性批判明星崇拜与幻觉文化王晓华如果让我说出二十世纪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的话,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其中之一是明星崇拜现象。明星崇拜现象是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的必然结果,因为被崇拜的明星实际上是诸神的替代物。虽然,这种替代具有超越的意...  相似文献   

8.
<正>如同尼采所说,上帝死了,这是一个诸神狂欢的时代,后现代文化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将于本月推出,书中还将首次公布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结局。刘心武将续写《红楼梦》的后28回,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都将有新的归宿。(12月4日《北京娱乐信报》)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语境中,人的性善抑或性恶往往被视为一种固定恒常的人性理念。然而,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认为,自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人便只具有"自愿行动"的特质,人性的善恶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若想回答"人是什么"这一人学思考中的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外在于人的处境和内在的主体性之间的双向运动,由此思考人何以成为自身。  相似文献   

10.
尼采对大小传统颠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吉省 《前沿》2005,2(7):229-233
刘小枫对尼采微言大义的破解,将政治哲学的研究摆在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从而透视文学现象,所谓大、小传统,实质上都是西方文明社会主流文化内核的层面;大、小传统的生成和冲撞,形成了西方文明社会文学史上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基本发展模式,贯穿着辩证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其内在反思批判的结果则是上帝的死亡。而现代派文学则表现了神话和上帝的源流的湮灭。  相似文献   

11.
杨治 《传承》2008,(18):78-79
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禁锢了人的精神自由,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尼采坚信:人不仅是可变化的,而且是自我创造的,人是自由的,人是完全自由地创造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禁锢了人的精神自由,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尼采坚信;人不仅是可变化的,而且是自我创造的,人是自由的,人是完全自由地创造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老子解释的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的道,实为现代科学“对称性原理”所证实。功成身退,不欲见贤的理念在美国建国先贤那里已作出了卓越的实践,这是为世界人民所瞩望的普世价值。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研究潜意识的科学方法,而潜意识的最早发现者却是中国的老子。语言有局限,谎言是灾难,只有同真人相处,无言也会得到感化,这同黑格尔、尼采认为文字乃迷悟之源毫无二致。庄子没有像尼采一样宣布上帝死亡,但否定大圣和权威的态度与尼采如出一辙,由此也可看出他为了内心的现实,任意驱使古今人物“以适己”,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自我”有惊人相似。  相似文献   

14.
王玢诗 《思想战线》2011,(Z1):500-501
本文通过分析《林中之死》中反映的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格林姆斯太太及她的一生的象征意义,认为《林中之死》清楚地表达了安德森的宗教观,即,人类注定是要受苦的;被上帝选种的人在苦难的尽头将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充分体现了尼采哲学的使命,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肯定权力意志对于破除理性、道德等传统价值的作用,最终肯定人的感性生命。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哲学的代言人,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向世人宣讲超人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人类深沉而热切的爱,这种爱要人们告别以同情为代表的懦弱道德,肯定苦难对于塑造人坚硬本性的作用,坚硬是创造者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17.
高潮处结尾     
高潮处结尾张斌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可以想很多事情。但是想来想去总无法超越同一个主题:生死,我很同意史铁生的意见: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  相似文献   

18.
李艺怀 《传承》2010,(9):60-61
尼采的传奇一生和独具特色的理论总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强力意志、拒绝信仰、追求个性等观念让后人津津乐道,尤其是他著名的超人理论,更是闪着与众不同的光彩。尼采的超人思想重要的是其中关注教育的生命意义,以及为实现这一生命意义的精神性品质追求给当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太人性的——论尼采的人道主义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界通过解读尼采的生平及其学说,刻画了尼采人道主义的性质、特点和意义。究其实质,尼采是个人道主义,尼采学说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样一种解释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尼采,也有助于凸显其学说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姆&#183;柯林斯是一位知名的管理学专家和畅销书《缔造永恒》的作者之一,他给领导理论的热烈讨论泼了些冷水:“在16世纪,人们把所有不理解的事都归结为上帝。为什么谷物歉收?是上帝。为什么某人去世?是上帝。现在我们的通用解释换成了领导。”柯林斯注意到,当一个公司成功时,人们需要归功于某人。这人常常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同样,当一个公司失败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