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国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贺筱华 《唯实》2011,(5):51-53
网络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开拓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给政治民主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现阶段由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及代表意志的有限性,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民主只是针对网民的有限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浅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方式日趋多样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认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将对我国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顾新中国政治参与的历程,从动员群众的传统革命型参与机制到公民自觉自主选择的建设型参与机制,参与手段、参与形式、参与性质和参与成效方面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就目前中国而言,如何在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上,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绍华  唐晓清 《求实》2008,31(5):58-60
坚持民主执政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佳路径选择.坚持民主执政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个核心,按照政治参与的要求,定位民主执政的内容,探索民主执政的方式,完善民主执政的体制机制,在民主执政的过程中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党的领导与公民政治参与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的领导活动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为政党活动提供丰富 的政治资源,党的领导的实现需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需要党的领导,扩 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支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经历了动员与革命相结合、自主参与及有序参与三个发展阶段。在由无序向有序的演进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了重大的进步与飞跃,呈现出参与行为理性化、参与渠道多元化、参与领域扩大化的特征。充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公民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平等,才能使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转化为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依据一定的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和推进发展的活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其起始动力源自西方的冲击,不同于西方以公民社会为推动力量,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以政党和国家为主要推动力量。加强体制内民主建设,丰富体制外政治参与形式,做到体制内参与的普遍性和体制外参与的合法性相结合是当前加强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政治环境,引发了政治方式和内容的变革,推动了网络政治的进程。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实现政府政治决策和公众民意表达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网络政治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积极作用及负面作用,并对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与理想,是协商民主的新的实现形式。网络的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特性,有利于公共领域的生成与维持。网络成为公民与政府直接或间接对话的重要渠道,影响了政治决策过程。网络政治参与能突破协商时间、空间和代表性的限制,打破权力精英对协商议题和话语权的控制,照顾少数群体的利益,为弱势群体找到利益表达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民营企业困难重重,民营企业家试图通过制度和非制度的方式表达政治诉求,为企业发展觅得出路。但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因此要求他们自身不断提升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制度、文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供保障,从而共同应对挑战,走出危机。  相似文献   

12.
市场失灵使人们认识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如果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以解决市场失灵,就混淆了私主体与政府的职责。要求公司在营利之际履行社会责任是一国法政策的目标,但不能据此改变公司的内部治理规则与营利本质,在实践中要谨防公司将捐款等社会责任作为逃避法律义务的公关手段。不能将公司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来扩张成成文法并授予法官裁量权,这会导致具有道德义务的公司社会责任具有了法律规范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术界在新社会阶层身份属性的划分、“政治参与度”以及“政治参与方式”等问题上陷入了理论困境,为此,需要我们从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整体的、生态联动的角度来有效化解研究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是将政治参与融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政治参与形式,正在逐渐衍生成为一种影响公民政治生活的潜在力量。尝试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探索治理和调适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依赖路径以助力于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成为笔者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主体非均衡、参与制度不完备、参与途径有限、参与信息非对称性和参与目的不一致等诸多不足.究其根源,是由于体制、参与机制和传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以下路径不断完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转变思想观念,营造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进程;改革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以实现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加大对社会的信息开放程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的机制,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正业 《求实》2016,(2):83-89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民主,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民主、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难免有片面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的盲动情绪,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与民主背道而驰。适度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陈述意见,维护自身权益、表达不满,伸张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深化,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政治参与也是如此,参与过度,可能滋长民众的"无政府主义",降低政府的公信力,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和谐稳定,需要适度规制。只有全面、充分、准确把握政治参与的度,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才能不断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提高政治民主化程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两个目标。政治参与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从政治制度化建设、参政立法、公民政治文化素质三方面入手,实现有效政治参与,以保证和促进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网络为手段和途径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平等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民主,但网络信息的不均衡性也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存在"非理性"和"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政治稳定等问题。为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着重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参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建设新型网络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逸智 《世纪桥》2005,(3):35-36
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既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有时政治参与也会导致政治不稳定。本文就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公众的政治文化素质三个方面提出在实现和扩大政治参与中促进中国政治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公民参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