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为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客观基础,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充分展开;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制度根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全面激化;信用经济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重要杠杆,经济危机是需求泡沫破灭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经济危机成因理论对认识和应对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具有重要启示,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要求提高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趋势、对我国的影响以及防范和治理的措施,侧重于体制对策层面的分析;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来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质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他们坚持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认为只有从资本主义制度上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和根本性质,才能正确解读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本文作者赞同既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揭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也要从体制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探讨具体治理和防范危机的措施,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侯贤磊  宋潇潇  陈婷 《传承》2010,(30):120-1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首先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应对危机的措施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危机,一方面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内需,逐步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危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晓灵 《中国人大》2009,(15):28-29
当前中外经济金融形势不同,对货币政蓑的选择也应该不同。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也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速度的下滑,是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促使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得快一点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打消通货紧缩的预期,采取适度宽松的贷币政策是对的,也已取得了成效。但是,中国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痼疾,从来没有消除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战后几次规模较大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共同点、不同点及趋势。指出我国应积极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要学会"化危为机";保持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在危机治理上,要敢于"不走寻常路";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经济危机下现有的主要经济理论表现出的不足表明,目前的全部经济理论需要系统的哲学反思。刘永估先生的新著《劳动哲学》中的思想启示我们,当前世界主要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建立在同一块基石——唯物主义上的。进而,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物质第一性,而且把物质资料贴上“财富”的标签,追求财富和财富的代表——货币,就会使得我们往往忽略其背后劳动的重要性,使经济进入“危机”的轮回轨道。只有重新站立在马克思对劳动强调的基石上,探寻新的经济学哲学基础,才有可能走出经济危机的轮回。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必然带来社会危害,并有可能形成社会性危机。经济危机是诱导和激化社会矛盾、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其传导一般模式是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失业人员,破坏了社会稳定的就业秩序,形成社会恐慌;失业人员原是家庭经济支柱,由于经济来源的突然中断,家庭陷入困难和恐慌,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有可能破裂;在经济危机中,政府面临是救企业还是救个人的艰难选择,其干预经济和社会的财力大大下降。因此政府要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化解危机的传导,避免形成社会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简单商品经济中已蕴含着危机的一般可能性,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在较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假设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未得到充分展开.在虚拟经济发展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由金融泡沫崩裂的金融危机,引爆和显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如果政府作为总体理性者出现,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这种现实性.帝国主义体系的经济基础是不平等交换,边缘国家处于"不发达的发展"状态,世界货币由中心国家的信用货币充任,导致过剩资本流向中心国、边缘国家形成畸形经济结构以及储备货币发行国具有一定投机倾向.多层次因素作用,经济危机实现从一国向全世界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构成经济体制基础的是产权关系、职权关系、社会契约关系等三类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对自己的经济体制选择,经历了"蓝图构想—实际建立—改革"这三步长期的历史过程,每种选择都体现着三类经济关系的不同结构与状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中的三类经济关系各自的地位与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高度概括了这些变化并指出了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前经济改革处于某种胶着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是由于三类经济关系的布局与内在发育处于困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性,引导三类经济关系发育成长,使之符合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市场的逻辑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局限性,难免发生经济危机。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规划也是计划)的市场经济。只有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调节的作用,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