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謇 《理论探讨》2007,(4):82-85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政策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深刻认识这一规律,对于正确制定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有许多农业经济制度供给不足,涉及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生产体制、相关系统以及作为外部环境的国民经济宏观运行体制,已经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整体创新。因此,新一轮农业改革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以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持续而稳定地迈向新台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农”战略以促进农业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久发展。然而,诚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说,如果运用和接受这些科技的农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他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历经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科技兴农”也难逃“失败和畸型发展的悲惨结局”(参见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面对科技长入经济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挑战,农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业投入已有具体方案中央地方齐动手多辟渠道筹资金本刊记者赵忆宁农民利益和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基本问题。近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滞后及其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下大决心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和国家政府历来都把农业的发展列为国民经济的首位,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经济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口众多的国家,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让农业向科学技术要产量、要效益。而要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就必须加大财政支持科技兴农的力度,山西财政也不例外。一、山西财政支持科技兴农的回顾…  相似文献   

6.
《瞭望》1988,(14)
李鹏代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在讨论中对农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深化农村的改革,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迅速动员全党全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确保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稳步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带战略性的决策。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大局。解放后的四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1,(49)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里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充分反映了包括近9亿农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9.
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农业将被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大力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国有企业改革要抓大放小  相似文献   

10.
浅议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县乡级政府行为董万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发展的战略举措,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县乡级政府行为的转变也因此成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意。一、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点看县乡政府的作用1.相...  相似文献   

11.
改革以来,四川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加快的背景下,四川农业早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暴露并趋于尖锐,其突出的表现是农业资源流失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滞缓,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从根本上扭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来有效遏制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的大量外流,在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民的…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是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问题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与过去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不  相似文献   

13.
编者寄语     
《瞭望》1990,(11)
本期的专题报道,说的是科技兴农的问题。 农业对中国是太重要了。这不仅因为十多亿人只有吃饱了饭才能从事建设和其他种种活动,而且也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仗农业这个基础来支撑。“无农不稳”,这是经验之谈。 但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自然资源的极大限制。太多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成为一对看似很难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有近12亿人口,吃饭穿衣始终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农村经济在经过迅猛发展之后,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也是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它所表现出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证明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齐全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生产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改革十多年来,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日益富裕,农民购买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大为增强等等。所以,现在提出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条件已经具备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好。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解决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钟真真 《民主》2004,(3):12-14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没有比农业与农村建设更重要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甚至远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放在首位,“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近5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对城市里的工人、干部、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实行“一国两制”,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也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采取有效形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四川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健发展的基础。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利益保障。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确保四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教育、科技、资源、投入、环境、产后保障、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建立健全扶持与保障体系,最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这个居于首位的基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在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与国民经济中非农产业构筑协调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农业...  相似文献   

20.
邓勤 《理论视野》2003,(4):26-27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第二、三产业已较充分市场化的今天,农业的一些发展思路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农业模式(如政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包揽了太多、太细的工作,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许多非市场化因素),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不难想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转变政府农业的工作思路,革新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政府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农户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以分散经营为主,其经济、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了整个农业发展过程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当前,在政府的农业财政力度相对偏弱以及农业行政效率偏低的情况下,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