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有关法律规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层次,国家基层政权是乡镇政府,具有依法行使的职能;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符合法律自身的特点。政策上,乡镇与村委之间不再是政权上的上下级和直接的"领导关系",是"指导关系"。然而,从眼前来看,乡、村关系的调处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制度所规范的相远离。其原因在于,乡镇政府这一政府组织与村委会这一群众自治性社会组织是建立在各自不平衡的资源占有之上的交换关系。文章试图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性质和能力方面,借助交换理论的解析框架来分析乡、村之间的交换互动以及从中产生的权力控制,从而对当前乡、村关系的性质予以定位,通过对交换中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影响因素的考察,对乡、村关系的协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零农业税改革,对我国乡村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是农业税改革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但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加剧,村委会双重角色的冲突依然存在.应以农业税改革为契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规范乡政与村治的法制关系,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现乡村关系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乡村三重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镇与村庄之间具有三重关系:一是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二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三是乡镇政府与农民在政府依法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第一重关系体现党的领导原则,第二重关系体现村民自治原则,第三重关系体现依法行政原则.乡村三重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其中任何一个关系、一个原则来否定其他两个关系、两个原则,都会造成乡村关系的失调.从我国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建设良性互动的乡村关系,关键在于融三重关系为一体,有机配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4.
毛飞 《理论导刊》2003,(4):31-32
自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来,乡镇政府与民选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出现了种种形式的失调现象,其病因根源于宏观体制,压力型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制度、党政关系、立法与司法体制等宏观体制中存在的困境是乡、村关系失调的病灶。村民自治大背景下的乡、村关系问题正是宏观体制困境的微观映射。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各类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乡政”与“村治”的关系 ,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两委”的关系 ,即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党、政、经关系 ,即党支部、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既要靠体制机制创新 ,从制度上规范组织行为 ,也要靠加强学习教育 ,提高干部素质。要多管齐下 ,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矿产资源型乡村,由于资源开采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处于粗放式、无序化状态,引发政府干预失度、官商非正式结盟、利益分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压缩了乡村社会各治理主体的发展和作用空间,导致村级党组织、村民群众、乡镇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治理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需求,矿产资源型乡村由此成为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村民的"三治融合"能力、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结构是指各治理主体在各自权力、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行为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表现形态。内部结构是指由现有制度体系规定的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模式。但在基层国家权力的作用影响下,村民自治表现出了比制度规定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多变的关系,各治理主体之间产生了许多冲突和矛盾(如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形成了村民自治的外部结构。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过程中,外部结构与内部结构交叉重合,形成了村民自治的现实结构:一方面,乡镇党委通过对村党支部的领导关系以及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地位取得了对村委会的领导权;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又通遍对乡镇政府的领导关系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实现了对村委会的实际管理。这表明,村民自治并未使得国家权力从乡村社会退出,而是继续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承认这一现实是提高村民自治绩效的基本前提。本文旨在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村民自治结构作一梳理分析,这对于我们清楚认识村民自治的现实,明确并理顺村民自治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和模武既保证了国家赋予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有效运行,又为基层社会提供了新的稳定秩序.但在新形势下,“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中乡镇机构内部、村庄场域内部、乡村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重构乡村关系协调机制是“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中乡村关系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吴忠权 《行政论坛》2011,18(1):16-19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乡村关系的规制语义过于模糊和原则,常常使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发生角色错位,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常的、异化的乡村关系。这种制度供给上的不足不但致使乡村关系行政化、村民自治制度运行虚化日益凸现,而且对乡村民主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直接危及到乡村民主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推进乡村民主建设的对策在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乡村组织的行为;改革压力型体制,调处乡村关系;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实际包括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两部分。对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基层政权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支持、帮助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乡镇政府对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属  相似文献   

11.
12.
有学者认为,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群众性自治",无论是在马恩列斯著作中,还是在毛泽东全集里,均找不到它的理论源头.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人民自治理论和毛泽东大力发展农村民主建设的思想,为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村民自治又是当代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国情所进行的巨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金瑞 《学理论》2010,(16):78-79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4.
史彦虎  朱文靓 《学理论》2011,(14):49-50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屯留模式"是山西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典型模式,在山西省大学生村官计划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屯留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朱建民  黄艳梅 《学理论》2009,(6):162-165
教育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其次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人的生命为本。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出发点,分析了从以人的生命为本这个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以及创新这种形式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变革,而是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参与乡村事务,改变乡村公共权力配置的新的制度安排。其政治基础源于以下四个方面: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的政治结构多元化;乡村社会治理的再组织化;发展基层民主所创造的公共空间以及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7.
农村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整体进步和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农村行政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本文拟就目前农村行政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略作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学理论》2010,(27):6-8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构建,不仅是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换、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使然。然而,由于乡镇"全能政府"理念偏差、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体制"、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因此,为构建乡镇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强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规范乡镇政府职责、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培育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以创新农村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
Policies to decentralize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The Gambia have been on the agenda for more than a decade but no decisions have been take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has declined dramatically. The linchpin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he divisional commissioner, has become redundant as far as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The activities of line ministries have deteriorated as their expenditures have been reduced and they lack the funds to permit staff to operate at village level. Area councils that were previously regarded as wasteful are now totally discredited. Village development committees (VDCs) have been formed, but the results are mixed and often they are ineffective. By default,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n The Gambia has been achiev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which have rapidly grown in number and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erceptions of villagers in The Gambia about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at are meant to serve their needs. Its conclusion speculates on proposals to implement a new decentralization policy in the country and points to the need for aid agencies to adopt a less simplistic approach to the issue of loc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