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现阶段提出、建设的重要价值论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其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问卷表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数据显示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呈现出差异性和共识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成长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情感认知和理性认同需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等。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强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过多从“术”的角度强化创业技能而忽视从立德树人之“道”层面加强价值理念引导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梳理其现实价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育人功能高度耦合。公平正义价值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相契合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支点。直觉主义的情感认同、理性主义的理论认同和经验主义的实践认同,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与目标。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同效果,深化和丰富教育认同的内涵,探究教育认同的路径,搭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多重话语体系并立的背景下,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唯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进而产生基于认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有着内在的机理,其教育日常生活化有着自身的生成逻辑.当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现路径上,应积极探索在其日常认知判断中、日常诉求回应中、日常困惑消解中和日常活动参与中引导他们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形成科学价值认同、构建起坚定价值信仰以及自觉进行价值践行.  相似文献   

6.
为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需要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在阐述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基础上,分析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从简化内涵、价值认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是孕育和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服力、吸引力、引导力的根本,亦是当代大学生对已被构型的价值理想生发自觉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关键.在溯源“话语”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话语转换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凝练提出了话语转换过程中“原创性与诠释性、崇高性与平凡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8.
价值认同根源于人的需要的现实满足与层次提升,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是衡量其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来源,从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展现解读认同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区分"需要"和"想要",明晰人的需要的社会主义归旨,从而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弱认可、少践行现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于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有着极端重要意义。苏联没有重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渗透提供了便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未能科学提炼、概括和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国青年的实际需要相背离。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导致青少年价值迷茫、下滑乃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全面崩溃;苏联、东欧国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失误与弱化导致悲剧性后果。由此得出启示:一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和深刻认同,需要对大众化的规律性及内在机理进行探究。着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科学解读机制、合理宣传机制、有效教育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是正确认知和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重点、关键和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逐步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成为社会成员自觉地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成为社会成员内心的坚定信仰和行为指南,成为队伍可靠的道德实践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