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该采取减少社会燃烧物质、增加网络灭火剂、降低点火温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范治理。  相似文献   

2.
苗捷 《学理论》2013,(6):54-55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频繁发生、广泛分布以及越来越明显的对抗形式,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治理、维持安定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将其辩证地认识,而不将其"妖魔化",将是我们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并且不断呈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群体性事件网络内外交织放大、“无直接利益冲突”、“非经济利益”、参与主体广泛及“燃点”降低等特点,应从解决突出矛盾,建立完善的利益均衡及利益诉求机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方面建立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0)
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数量多,对华渗透手段多样,具有欺骗性、迷惑性。"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多发,危害大。需采取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坚守网络阵地,主动开展网络舆论战等措施有力预防处置"境外势力"渗透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两党制在美国政治制度中居于重要位置,更是美国政治运作的主要载体。在肯定美国两党制度优点的前提下,运用政治学观点和方法,以2013年美国政府的"关门事件"为切入点,从两党制度基本特征入手,分析探讨美国两党制度的本质、基本特点及固有缺陷,以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华 《学理论》2010,(10):70-71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只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直接影响到社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最近出现的"民工荒"是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民工自主意识增强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尤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和农民工的"双升级"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1)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即"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平衡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明确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是对接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是突破地缘政治局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考量,是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战略自觉。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在实践中要自觉领会新思想、立足新常态、践行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美国自"二战"结束之后,专门成立了"国家安全局"作为"窥伺"他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安全机构。但是"国家安全局"有时并不能充分履行其职责,从而给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隐患。其中,"普韦布洛"号事件即是如此。作为前往"敌国"搜集情报的船舰,"国家安全局"没有安装能够在突发情况下快速销毁资料的"安全"设备,遂造成大量机密资料被"敌国"缴获,普韦布洛"号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会仍然未能充分认识到在此次事件中"国家安全局"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是一味地苛责海军部门。对于自身密码的过分自信,也造成了"国家安全局"未能及时意识到其中所隐藏的巨大安全漏洞,进一步增加了国家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叶兵 《理论导刊》2012,(3):80-81,89
广州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激发了民众铺天盖地的道德谴责、追问与反思。这一悲剧将近年来各类彭宇案发生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以极端的形式再次推向民众。不断发生的道德悲剧明确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助人为乐仅靠道德自觉和说教是无法维系和有效传承的,官方的道德价值导向回归、教育宣传模式改进和助人救助制度建立是优化助人环境建设、提升民众道德素养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5)
地方政府是最直接与公民发生接触的政府机构,是政府管理的神经末梢。地方政府的行政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国家政府的形象,也最直接反映了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根据广东"乌坎事件"的梳理,可以看到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维稳"新思维;处理方式柔性化;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培养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式"这个概念不是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谈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上谈的。"中国模式"无非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类型。因此,我们不妨暂时抛开好坏之争,把"中国模式"当做一个解释性的中性概念来使用。"中国模式"无疑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分量,它意味着"中国特色"从消极表述转变为积极表述。"中国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类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价值,所以"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天宇 《理论探讨》2023,(1):140-14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部分将资本家比喻成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主动轮”,并指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因此,资本家的私人消费也就成为对他资本积累的掠夺。这使得资本家必须履行其“主动轮”身份的义务,在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不断轮转,并带动作为“从动轮”的劳动者。马克思“主动轮”的比喻揭露了资本主义“竞赛社会”中主体的“齿轮”本质,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机制下,资本实现了全方位的自由,而主体则被迫陷入自由陷阱,失去自由。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主体空场,即人的主体地位沦陷,全体人成为维持资本机器运转的齿轮。在此意义上,资本权力已然取代了全体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资本权力的控场。  相似文献   

14.
15.
岑燮钧 《各界》2011,(9):55-57
咸丰二年(1852年),段光清从浙江江山紧急调往鄞县,是因为鄞县接连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段光清向以干练著称,也算是“奉命于危难之间”。  相似文献   

16.
“九一三”事件是我们党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是两架飞机外逃,载着林彪等人的三叉戟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另一架直升机被英雄飞行员陈修文迫降在怀柔北部山区。我有幸亲临直升机现场,参与处理了“九一三”事件中的直升机一案。2011年是“九一三”事件40周年,我愿意把这一段历史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并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域"所致,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有两个标准:一是农村过剩劳动力是否全部转移到工业领域,二是劳动力短缺是否是"持续性、永久性"短缺。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全部转移到工业中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只是一种表象,是供给的暂时性短缺,劳动力供需的拐点即"刘易斯拐点"并没有真正到来。我国出现的"民工荒""涨薪潮"现象是由于农民工主体发生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人性化管理等方面期望远高于老一代民工所致,而且由于通货膨胀,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缩水,出现涨薪的客观要求,并且,由于"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也助推"涨薪潮"。企业应针对"民工荒""涨薪潮"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用全面报酬的理念破解此难题。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欧式辩证法,侧重分,即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去说明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并且是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哲学侧重合,从合二为一的角度说明矛盾的性质及认识的规律。如果把矛盾的分与合、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结合起来,则可以在矛盾规律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方面达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分合互动律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辩证思维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与时俱进”命题的提出,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思想,而且融汇了中国哲学的“生生变易”“囚时而变”“生生不已”优良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息息相通,体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气派。  相似文献   

20.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