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审判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诉讼公正的重要途径。公开审判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 ,有利于提高执法水平 ,提高法官素质 ,搞好队伍建设 ,有利于提高当事人诉讼积极性 ,搞好法制教育。公开审判具有民主的价值、法制的价值、市场经济的价值、公正的价值和提高法官素质的价值。完善公开审判制度要求做到实质公开 ,提高执法水平和法官素质 ,搞好队伍建设 ,保障办案经费 ,改善公开审判环境和物质设施 ,审判结合 ,一步到庭 ,提高当庭宣判率 ,切实加强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公开审判制度,就立法而言,在我国有着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但是立法上这种原则化的规定,既缺乏可操作性,又不具备完整性,也没有明确规定应当实行公开审判而未实行公开审判应当承担的法律后...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产权案件中存在许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事实,法官凭借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将难以认定。通常情况下,法官需要通过技术鉴定、专家陪审、技术咨询等方式查明技术事实。这些查明技术事实的具体方式和相关规定均因制度不尽完善或与民事知识产权诉讼的契合度不高而存在缺陷。在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完善技术事实的查明机制有助于准确、有效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使知识产权司法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进而取代过去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构筑的司法体制、司法制度,规范司法活动,是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追求的总体目标。包括:1.要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实行法官独立审判。2.实现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的案件以及法律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3.提高司法效率和注重司法效益,不仅是司法活动自身运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对司法活动的必然要求。司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和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首要政治原则;法律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原则;在改革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坚持渐进原则;注意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借鉴原则。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法官的素质,实现对法官的科学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第三条 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法官的职责: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由"侦查中心"向"审判中心"模式转变,是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重要内容。"侦查中心"模式导致审判职能弱化,庭审流于形式的问题严重,以案卷笔录定案的做法尤为常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扭转"以侦查为中心"格局的关键途径在于确立与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确保法官据以定罪量刑的信息直接来源于法庭之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一项民主和法律制度。人民陪审制度的实行,对实现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独立,提高诉讼效率,扩大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促进审判方式改革,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弊端表现在:法官包揽调查,当事人基本上不负举证责任;开庭审判走过场,基本上是先定后审;庭审采取纠问式,当事人被动应答,较少主动行为,合议庭合而不议,审而不判,作用不显;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较大限制。在改革中,应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善举证制度;强调公开审判,充分发挥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页的职责,实现“审”与“判”的统一;加强法院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法制》2020,(1):9-9
随着《人民陪审员法》的通过,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转变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不局限于陪审语境,在整个刑事审判场域下均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哲学上的讨论不同,刑事审判中的“事实”“法律”及其分类具有权力(利)界定的功能,它确定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初审法院与上诉法院之间的权限。  相似文献   

10.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颁布实施后,嫩江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为目的,大胆地进行了审判方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执行工作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起了符合现代司法规律的审判工作新机制,取得了较好效益。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其协调发展,有序进行,就必须在机制上创新。为此,我们启动了以审判流程管理为突破口的各项改革,努力创新审判机制。1.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加强举证指导,不断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为充分尊重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制订实施了《嫩江县人民法…  相似文献   

11.
在法律修辞的研究中,尽管学者们不断强调法律修辞的非逻辑性,但是效率性逻辑仍旧构成了法律修辞运用中一条隐含的主线。不论是案件审判的法官,还是当事人或者律师,他们都在收益最大化的作用下运用法律修辞。从案件审判的事实认定环节,到法律适用环节,再到情理说服场景,在运用法律修辞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效率性逻辑。但就总体而言,法律修辞的运用应该遵循社会成本最小化这一效率性逻辑,法官、当事人和律师等主体运用法律修辞的收益应该符合这一逻辑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司法审判中充分发挥法律修辞作用,同时避免法律修辞的误用与滥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审判仪式化问题不仅采源于案卷移送制度造成的法官预断或后断,而且源于法庭对案卷笔录的不规范采纳上。因此,若要还原审判的实质功能,让当庭审判成为形成裁判结论的真正途径,一方面要建立有庭前准备程序的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形式上克服法官对案件的预断,另一方面要在刑事证据问题上采行严格证明法则,克服法官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天然...  相似文献   

13.
郑金莲 《前沿》2006,(5):122-125
当庭认证制度作为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但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当庭认证制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操作上的困难。我们必须走出各种误区,对当庭认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庭认证制度的完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春梅 《湖湘论坛》2004,17(5):47-48
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是在诉讼活动中 ,法官判断证据证明价值的两种不同制度。所谓自由心证是指法官根据案件审理中出现的一切资料和状况 ,基于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自由判断 ,形成关于案件事实的具体的确信 ,从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原则性制度。法定证据是指法律预先对认定案件事实所需要的证据和证据的证明力作出规定 ,法官运用证据和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受到法律的约束。目前 ,就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构建 ,是实行自由心证 ,还是实行法定证据 ,还是二者相结合 ,理论上众说纷纭。本文结合诉讼活动认识规律 ,对自由心证与法定证…  相似文献   

15.
徐冉 《长白学刊》2022,(6):89-97
检察机关将共同犯罪中认罪认罚的共犯先行另案处理有利于增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吸引力,有效减少不认罪认罚一方辩护效果的折损,但也存在不认罪认罚的共犯遭遇法官审前预断,知情权、质证权难以保障的担忧。欧洲人权法院处理此类案件会确立前案生效裁判对后案的弹性约束力,要求认罪认罚的共犯当庭作证并接受质证,并且拒绝仅依赖认罪认罚共犯的供述或证言定案。如果进行尝试,应限制在人数众多且涉及罪名多样、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并且被另案处理的共犯应通过速裁程序审理。应将“出庭接受对质”作为认罪协商的条件之一,明确前案生效裁判对后案的约束力以及后案审判组织的组成,结合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定案。  相似文献   

16.
陆而启  王铁玲 《前沿》2002,(1):57-59
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号角、以提高法官素质为序曲、以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为主旋律的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进行 ,为从技术和规程上保障审判的公正和效率 ,对我国过于简单的证据规则提出了细化的要求。证据规则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资料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以证明案件事实并加以提出、收集和运用的原则和规范。证据规则的存在及其内容受诉讼结构的制约 ,由于诉讼证明过程中存在利益价值的冲突及证据和事实认定上的矛盾等原因 ,如果不确立为某一诉讼结构所需要的一定的证据规则 ,将难以保证诉讼的效率和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大陆法系和英美…  相似文献   

17.
民事审判中法官的释明权是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如何使用法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民事审判中法官的地位和角色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就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有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樊学勇。 记者:您如何看待在我国实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问题? 樊学勇: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改革了我国刑事审判方式,在保留职权主义作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作法。改革后的审判方式更强调控辩双方对抗、法官居中裁决,强化了控诉方的举证责任,并允许辩护方对控诉方的证据充分质证。与这种审判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实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已成为必要。 而且我认为应该在证据立法中全面确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理由如下: 1.是新的审判方式形式上的要求。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改革了庭审方式,大量吸收了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作法,当事人主义的庭审方式的核心是排除传闻证据,实行交叉询问的方式进行人证调查,其首要前提是证人出庭作证。侦查人员作为勘验检查、扣押笔录等重要证据的制作者,  相似文献   

19.
施玮 《长江论坛》2014,(1):88-91,95
近代中国为了收回司法主权,不得已进行司法改革,引进西方司法审判制度,运用西方审判原则进行审判。姚荣泽案是民国依据新式诉讼理念审理的首例案件。该案的审理贯彻了司法独立、公开审判、无罪推定等法律原则,尤其是对审判公开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反映了民国初年建立近代司法审判制度的艰难与无奈。  相似文献   

20.
乔广挺  迪丽娜 《前沿》2001,(4):61-64
审判方式改革乃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我国《刑诉法》修改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采用横纵对比和结合实际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的庭前程序、庭审程序、诉讼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作用等的分析 ,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庭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得出目前庭审模式还具有过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