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现有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消费和创造消费者,把增强社会消费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理论前沿》2007,51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几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投资这一经济发展动力之一的动力之源。如果消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方面具体要求,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其转变的突出点是增加了依靠消费。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中国经济当前需要的就是拓宽消费渠道,丰富消费内容,提供新的消费产品,所以增加信息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政府或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要义之一就是今后几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由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由当前我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不协调状况决定的。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增强消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由一组新常态构成的画卷,包括: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三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需求边“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向主要依靠供给边“三大发动机”--全面改革、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内需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消费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转变。四是财富分配的新常态,“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即实现财富分配结构从偏重国富向偏重民富转型,从少数行业和少数人富裕向各个行业和广大民众共同富裕转型。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从原来的“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透视出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深刻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建立健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也必须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昭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以创新依靠型取代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业已成为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资源性约束与增长模式惯性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障碍:人均资源短缺,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比较低。从广义的创新主体视域观之,首先应树立全社会致力于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妥善处理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以及大力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我市工会开展的"五比一创"劳动竞赛,紧扣时代主题,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得到了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行政的大力支持。在各级工会的精心组织、具体实施、狠抓落实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创造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1.
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规范现行的职务消费行为,势在必行.深入开展这项改革关键要促成四个转变:思想认识由"短期尝试"向"长期坚持"转变;改革范围由局部向全方位转变;改革运作上实现由"粗放"向"精作"转变;工作推动上实现由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向主要依靠体制推动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困境。基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相似文献   

14.
姜异康书记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转方式调结构”的示范区,如何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对我省经济由大到强的贡献率,这是理论界和实际经济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节约理念、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进步理念、自然价值理念、产业关联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又好又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内涵十分丰富。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生产力演进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必须选择的大战略,在实践中需要破旧立新,建立起支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价值体系、新制度体系、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新生产与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统战工作法治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统一战线实现工作任务由全党且主要是统战部门承担向全社会承担的根本转变,发展层级由社会化向法治化的根本转变,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法治的根本转变,逐步建立分散网络型统一战线法治体系。这是依法治国在统一战线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网络统战工作的一次战略转型,而且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是同步的,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加强民主管理,维护职工权益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为合理化建议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者采取有效的方法,把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到一个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下滑态势是自身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反映,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不利的外部冲击只是诱发性因素并会加深我国经济的下滑走势。通过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