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在劳动就业领域产生重大变革,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成为各界的重要任务。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是工会为其提供维权服务的基础环节,但实践中面临责任界线不清、就业形态复杂、经费保障不力等诸多难题,应当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因地因企分类推进、强化服务保障等破解各种困境。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阶段性的产物,造成职工群体中部分体力劳动者弱势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职工权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落差。强化工会维护职能,完善法制建设,保障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权益是一项基本权益诉求,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权益被侵害的事件屡次发生,剖析《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有利于充分清晰认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灵活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平台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就是新就业形态的具体表征之一。它的一些共性特征表现为:灵活的时空安排与严苛的多重控制、情感的货币化与制式化的情感、低门槛与去劳动技能化、泛雇佣关系化与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数字劳动在缓解劳动力市场矛盾和传播公共价值方面产生了影响,并且正在推动劳动法规与劳动保障制度的升级。尽管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新就业形态的涌现也裹挟着诸多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职业身份与发展的不确定性、数字治理和劳动保护的不确定性、数字劳动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5.
劳动者高温权益的保障,已成当今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现行法律在保障劳动者高温权益上存在明显缺失,应通过新的立法,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监管和处罚制度,并提高劳动者的高温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可忠 《工会论坛》2007,13(3):16-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日趋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就业形式。但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对非正规就业群体中的劳动关系则未能做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在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劳动权益的保护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盲区。尚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增强政府的维权职责;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加大社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认知;提高用人单位的维权认识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从根本上保护广大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恶意侵犯毕业生劳动权益问题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实体权利的分析,并结合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提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权利的具体内容及其保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共享经济催生了新的工作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共享经济形态下,劳动用工具有碎片、自由、灵活化,劳动者从属性减弱,劳动者报酬支付模式改变等特点,导致劳动者出现劳动关系难以确定、经济收入不稳定、劳动安全和劳动条件难以保障等困境,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淡化劳动关系的认定意义、建立互联网下的劳动者服务机构,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引导以及创新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在共享经济形态下对劳动者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工作稳中求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扎实推进“六稳”“六保”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空间和新挑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呈现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多、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劳动关系复杂等特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利益诉求多元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格式化相冲突,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思想政治工作浅层化相矛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陈旧化相碰撞等矛盾。破解这些矛盾,要把准方向抓“政治引领”,把准关键抓“组织引领”,系统发力抓“机制引领”,以小见大抓“创新引领”。  相似文献   

10.
将儒学传统与现实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结合起来论究,不难发现,儒学传统中的相关思想内容,既可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筑建民族文化传统根基,其自身又可经创新性诠释而成为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的组成要素;并且,创新性开掘儒学传统资源,有助于建立健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郭磊  金慧颖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2,(5):98-110+127-128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缺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阻碍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不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政策体制视角分析180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文本,先使用“理念—制度安排—利益”框架识别出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2014年之前,政策问题尚未形成;2015—2019年,政策问题初现;2020年至今,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成为首要问题。再使用“合法性—一致性—持久性”体系评估当前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虽然有助于化解职业伤害风险,满足合法性,但保障范围和力度不足,不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一致性和持久性欠缺。最后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体制框架:坚持就业优先、适度保障、分项推进的理念;职业伤害保险强制参保,从劳动者缴费逐步过渡到企业缴费,从部分工伤保险待遇逐步过渡到全工伤保险待遇。在职业伤害保险完善定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内容和水平,优化资金筹集、经办服务和待遇调整机制,形成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劳动者、企业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相似文献   

12.
近日全国持续高温,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已成当今社会广泛讨论话题,笔者试图从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实务性角度予以探析,分析当今我国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缺失,并就从制度上如何保障劳动者高温相关权益提出个人拙见,以期高温环境下的劳动者的权益实现不再是"空头支票。"  相似文献   

13.
与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双重角色一致,妇女权益包括社会权益和家庭权益两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仅保障妇女的社会权益,将忽视妇女的家庭愿望和实际需求,显著降低妇女婚育意愿;仅保障妇女的家庭权益,将有更多妇女困于家庭,削弱妇女独立性,并使性别不平等状况恶化。只有将二者结合,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运用公法私法、政策措施等手段,通过保障妇女工作场所的安全、减少对妇女的就业歧视、保障妇女的劳动福利来提升妇女社会权益保障水平,通过增加家庭支持政策、在私法上肯认家务劳动价值来保障妇女的家庭权益,在社会领域促进两性实质性平等的社会参与,在家庭领域给予在无偿劳动上付出更多的妇女以补偿,才能使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获得双重实现,并改善妇女的人权状况,推进两性的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步加快趋势。从2002年至今,每年拥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大约1亿人。随之而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农民工权益被损害现象十分突出,此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使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实习期的劳动权益频频受到侵害.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因为不法中介机构违规操作:既由于企业追求降低成本,也因为毕业生自身法律意识薄弱。要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建立起完善的毕业生劳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警察正当执法权益及其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犯罪嫌疑人及不明真相群众的侮辱、谩骂甚至袭击和围攻,不仅严重侵犯了警察的正当执法权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职责的正确履行,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公安民警的家庭幸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警察的执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浅谈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暴力袭警等侵犯警察执法权益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分析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对此,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警察维权意识,加强民警的培训与训练,提高抵制侵害的能力和战斗力,完善警务装备体系;同时加强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完善立法,为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提供法律支持以及建立并发挥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专门组织的作用,也是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浅议公安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民警依法行使职权得不到法律保障的问题在我国相当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强化民警执法权益受法律保障的意识,保障民警执法权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及努力提高民警的文明执法水平,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才能使公安民警的执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及其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政策、法律滞后,造成失地农民主体缺位,权益受损,失地农民在融入城市生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在城市化的推进中,必须承认、重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职业病发病率很高,局部甚至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职业病不仅造成国家劳动力丧失,而且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尽痛苦与负担。必须在做好职业病预防的同时,切实保障职业病患者的有关权利,这是法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码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