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探索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包含团结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兼容并蓄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化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根本在于“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聪利 《学理论》2023,(1):63-66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从自在走向自觉,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国共产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从价值逻辑来讲,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和使命,本着没有私利、不谋私利的政党定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扮演积极角色。从现实逻辑来看,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勇于面对风险挑战,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责任。从实践逻辑来讲,中国共产党在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命中,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共创善治良序;强化文化引领,共建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携手各民族迈向共同富裕新台阶;增强社会融合,建设共居、共事、共乐、共享的民族互嵌式社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总体可划分为三类视角:第一,理论视角,从学理角度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思想由来;第二,历史视角,结合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完善的历史,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深化和成熟的历史;第三,现实视角,基于新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体国情,研究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廓清核心概念,自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质有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智能算法技术深度介入数字传播域的现实趋势,形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新的面貌:智能传播模式的嵌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准“靶向”;算法信息的生活化呈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潜隐性方式融入用户的日常交往实践;智能视觉技术的应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同时,智能算法的“双刃剑”属性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转型带来诸多风险:“信息孤岛”引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离散性风险;“数字致瘾”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缺场性风险;“群体极化”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性风险。消除智能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数字症候,应从数字制度建构、算法技术设计与主体意识复归等维度协同发力,提升智能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孙学玉 《政治学研究》2022,(2):21-30+167-168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习惯于民族差异化研究,从族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民族习俗、建筑、饮食、服装等,倾尽笔墨,“族”分缕析,较少从国家、法治、公民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看待民族政策。本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论断,总结了民族理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思想基础的深刻考量,揭示了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必然;主张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研究,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人们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建议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汲取国外民族发展经验教训、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重视防偏纠偏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重在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达到“铸牢”实效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内容体系不全、主体认知偏差、覆盖面不广、方式方法不活、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需从组织保障、宣传发动、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统筹协调等方面构建完善相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交往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是现代国家政治与社会不断互动、演化的复合产物。边疆地区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回归到边疆地区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国家治理的转型、社会发展的变革、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塑造了边疆社会政治生活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超拔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抽象国家意识形态,必须融入边疆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依恋。党和国家要积极寻求将国家意识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根植于边疆社会个体生活的国家信仰与价值诉求、推动边疆社会振兴发展以增进个体对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重大事件,给今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记忆史资源。以抗战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阐释共同抗战记忆、塑造抗战记忆符号、举行抗战纪念仪式、建构抗战记忆话语来唤醒抗战记忆。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既有助于凝心聚力,助益统战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抗战记忆研究的深入推进,应结合历史事实,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这不仅契合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重要飞跃。从理论出场来看,需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到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族观的守正与创新中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渊源;从内涵布展来看,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度考察和把握,进而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从实践路向来看,应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保持政治定力、凝聚社会情感、聚合文化动力、坚守生态底线,通过全方位的“五位一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助力于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线与幸福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边疆的治理、对多民族的整合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族称,是伴随着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才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种客观实体早就存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把民族和国家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揭示了边疆治理的内涵,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凭此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中国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同步的,但却体现出过程同构、目标同向、路径同依、绩效同进的特征。理清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施有效的边疆治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民族理论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历史成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共同体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重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秘诀,以人民为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主线。这一论断的提出、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时代延续,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平等价值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纵向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逐渐积聚形成的,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个阶段。全面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总结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经验,必须找准本质属性、坚持根本原则、把握核心内容、服务价值导向、明确目标指向,不断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相似文献   

16.
分析民族意识特征,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二者关系的基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民族意识的拒斥性与凝聚性特征,是各民族之间共同性与差异性在民族心理上的集中体现,具有内在的形成过程和转化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克服各民族意识拒斥性为基础,以厚植各民族意识外向型凝聚性为关键,以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向型凝聚性升华为根本,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地区不断开创的安定团结新局面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现实写照。但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并不在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而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和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蓝图所决定的。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展现为引领机制、社会机制和动力机制,需通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边疆工作全局的着陆器,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熔器,把实现边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定器,把坚持边疆内地一盘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地区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19.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统领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权利逻辑和安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在民族议题上的核心要求。对于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建设工作,我们引入了观念政治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体的研究纲领。结合观念政治研究的三个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认知、政治思想史中的观念史(概念史)传统、网络安全研究中的观念政治纲领,我们设计出观念史变迁、国家之观念建构、观念之社会塑造、敌对性观念、外部观念借鉴五大次级研究纲领,从理论、思潮和社会实践层面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观念维度,并呈现了在这一维度我们工作的建构点、竞争合作点、敌对点、观察借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