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检察》2006,(3):68-68
在美国,保释是被追诉人的一项宪法性权利。1789年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规定:“在一切案件中,禁止课以过多的保释金、过重的罚金或施加异常的残酷的刑罚”。此外,《司法法1789》进一步明确了可保释的范围,并对法官在可否保释问题上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明确的指引。保释权利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内涵,即审前羁押有违无罪推定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美国刑事司法之中,这不仅意味着被追诉人享有保释的权利,而且意味着禁止过高的保释金以防止变相缩减公民的保释权利。  相似文献   

2.
俞飞 《方圆》2020,(5):56-59
多年来,美国刑事司法改革倡导者一直在争取终结保释金制度。他们强调,这种做法造成了双重司法体系:富人花钱摆脱羁押束缚"逍遥法外";穷人无力承担保释金"先蹲监狱"据美国媒体2月19日报道,纽约警察于当地时间2月17日与一名嫌疑人玩了一场捉拿游戏,他在一天之内被逮捕了三次,并且都因为纽约州的新保释改革法被释放。  相似文献   

3.
何永福 《人民检察》2018,(15):67-72
审前羁押审查方式对决定是否审前羁押犯罪嫌疑人具有重要影响。在保释为原则、羁押为例外的要求下,美国通过法律规定及相关判例明确审前羁押听证程序的适用对象、条件、程序、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我国可借鉴美国审前羁押听证制度,采取统一名称、增加决定主体的中立性和决定权、明确审查逮捕听证的范围和程序及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等措施来提升审查逮捕司法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蓝向东 《法学杂志》2015,36(2):103-113
美国实行逮捕与羁押分离的制度,羁押必须由法官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在美国,审前服务机构客观地收集被告人的背景信息并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使得法庭的裁决更加准确、合理;保释听证程序的当事人主义提高了程序的对抗性、参与性、合意性;对被释放人员的高强度监管确保了被告人严格遵守保释义务,提升了非羁押措施的适用效果。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对审查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建立符合本国司法实际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听证程序;二是建立类似美国审前服务机构的组织对羁押必要性进行调查,对释放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检察机关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作出是否羁押的决定;三是强化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的监管,确保其及时到案并遵守取保候审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5.
保释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波  陈杨 《时代法学》2013,11(3):21-28
审前羁押有利于侦查工作和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但是该措施以付出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为代价。保释制度既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获得有限的自由,又能够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现已成为许多国家采用的羁押替代措施。我国目前超期羁押现象严重,赋予犯罪嫌疑人保释权、构建我国保释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出路。我国宪法应将保释权作为基本人权予以明确规定,并制定保释法对保释的范围、保释的条件、保释的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的联合国相关刑事司法准则的考察基础上,就我国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简要的探讨,以期对未成年人的人权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保释制度在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羁押率、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析其与取保候审的本质差异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和微观提出改革取保候审的建议,确立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通过分析审前羁押措施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合理的针对建议,如确立其法律地位、细化适用条件、加强律师作用、羁押场所的中立化,通过这些措施以期能使审前羁押制度达到预期的立法目的。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司法理念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我国法治进程密切相关,是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个人人身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琰 《法制与社会》2012,(16):120-121
刑事审前羁押程序从实效性上与刑事诉讼法的三类价值不相符,而且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也佐证了这一点。另外在法律的遵守上,由于特定时期的特殊环境,刑事审前羁押的程序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现行的刑事审前羁押程序存在不能内化的弊端,因此需要在限制刑事审前羁押程序的基础上采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内部的突破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外的社会措施来进行补充,以更好发挥刑事审前羁押程序的功能,并减少出现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天武 《中国司法》2005,(9):102-105
美国的保释制度是在继受英国的保释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为指导思想,并把保释权上升到宪法的高度,反对预防性羁押。近年来,随着犯罪率高升,美国开始对保释权有所限制。一、保释制度在美国的缘起美国学者关于保释内涵的理解直接来源于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政治学、法学思想对美国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有关自由、民主、法治、分权与制衡等学说与理论深深刺激了酷爱自由清教徒移民者,鉴于对政治国家仍然心有余悸以及对其不信任心理依然存在,注重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和反对酷刑的思想意识迅…  相似文献   

11.
周伟  邵尔希 《现代法学》2007,29(1):154-161
保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羁押替代措施。在欧美法治国家,保释是常态,羁押是例外。取保候审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因应刑事司法中保障人权的趋势和要求,扩大适用非羁押措施是刑事司法改革内容之一,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状况下,囿于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司法体制、物质基础、社会控制手段等因素,扩大适用取保候审存在诸多困难。认识和面对这些困难,以做出正确的改革选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论金钱保释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振想  曲三强  杨新 《中外法学》1994,(3):38-41,13
<正> 保释,指在刑事诉讼中,准许被羁押的人或其担保人,保证其在诉讼过程中履行一定的义务,使被羁押的人一经传唤即行到场接受讯问,或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归押,因而予以释放的一种诉讼制度。现代保释制度可以分为“人保”和“钱保”两种。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钱保”的方式。我国刑事诉讼中采用的取保候审制度类似于外国的保释制度,但采取的却是“人保”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外国实行的金钱保释制度多持否定态度。但是司法实践证明,我国单纯采用“人保”的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病,而外国实行的  相似文献   

13.
卞建林 《法学家》2012,(3):81-88,177,178
审前羁押在我国成为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常态化处置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混同了逮捕与羁押从而导致司法审查的缺失以及司法救济的虚无。应当从根本上对审前羁押制度进行改革,实现逮捕与羁押相分离,将逮捕定位于羁押的前置程序并设置独立的羁押审查程序,以控制羁押的适用。在秉持司法授权原则、司法审查原则、司法救济原则以及比例原则等现代审前羁押制度通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审前羁押制度可通过如下具体进路予以完善:坚持检察机关的审查主体定位,完善羁押审查程序,厘清羁押期限问题,强化羁押救济程序,丰富羁押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在我国是一项强制措施,其使用范围、保证方式、决定程序以及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履行等均受诟病,羁押的实质是拘留、逮捕措施的必然状态。羁押是常态,取保候审是例外。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有关保释的精神,借鉴法制发达国家保释制度之长,以改革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从而使取保候审成为一项保护公民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审前羁押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保障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刑事诉讼法经过2012年、2018年两次修改,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逮捕羁押制度,对降低审前羁押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审前羁押率受到刑事案件结构、司法体制改革、司法管理、司法技术、社会协作帮教等多方面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17.
保释解读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伟 《法学》2004,(12):40-51
保释制度在保障公民人身权利、降低羁押率、节约司法资源和实现刑事司法的社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其与取保候审的本质差异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提出改革取保候审的建议 ,以适应刑事司法民主化、科学化和人道化的改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审前羁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前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状态。审前羁押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会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现代法治国家都对审前羁押实施了较为严密的法律控制。我国审前羁押基本上依附于整个刑事追诉活动,是刑事拘留和逮捕的当然状态和必然结果。审前羁押从整体上看没有形成独立封闭的司法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9.
柴靖静 《法制与社会》2013,(33):109-110
审前羁押与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密切相关。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审前羁押程序做出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修法没有确定司法审查程序。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未能对审前羁押进行司法审查的原因,提出未来我国对审前羁押进行司法审查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改后对刑事强制措施部分的条文做了大幅度修改,有降低审前羁押适用的意图。20年来,中国审前羁押率在波动中下行,但依旧在高位徘徊。人权保障意识的觉醒及相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贯彻,使中国各地逐渐重视逮捕(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工作,这当然会使超高羁押率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若想根本转变局面,需要贯彻"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