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本质上看是要实现乡村治理的系统集成,以确保“三农”工作平稳转型、整体优化。实现两者有效衔接,不仅具备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存在不同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不同群体的诉求难以兼顾等难点。从实践来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产业升级困难重重,内生动力难以激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实现从扶贫扶弱到扶农助农的政策集成、从小农生产到市场主体的机制集成、从城乡二元到城乡融合的功能集成。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两项重要战略部署衔接交汇的重要时期。这一年民建天津市委会按照会中央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对口帮扶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10个深度贫困村,在助力实现贫困县摘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帮扶过程中,发现在扶贫产业、人才支撑、贫困群体、基层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在打造竞争优势、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治理机制、加强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实现由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干部匮乏到振兴队伍、村级合作社向现代化管理、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转变,更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3.
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脱贫攻坚的检查验收机制及考核评估体系制度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从控制权视域来看,考察贵州省Y县政府的脱贫攻坚行动,可以看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权实施主体分别是委托方(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管理方(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代理方(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乡镇扶贫工作站)。分析发现,控制权分配并不遵循线性逻辑,权力行使主体由行政部门融合行政体系外的社会公众,降低了政府机构间权力异化的可能性,对规避基层政府应对检查验收时的形式主义和"共谋行为"有重要监督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农村工作队”到“驻村第一书记”的不断再生产囿于国家宏观政治社会环境,更嵌于乡村社会环境变迁历程,是一个经济、政治与文化多领域交融下制度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动员和组织乡土社会以达成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是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主线,而党建动员社会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机制,是政治社会发展变迁的本质特征。在党政统合下,兼备政治机制与行政机制优势的派驻干部辅以资源联动机制和情感融通机制,通过自身独特的组织和政治特性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最终演变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较为成熟的制度,并且该过程呈现出了常规治理和运动式治理之间复杂微妙的“制度化”平衡。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乡贤的带动。站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是改善农村政治生态,实现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新乡贤为切入点,论述了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的内在逻辑以及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为地方政府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不仅能助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在四川的决战决胜,也能为乡村振兴打好扎实的基础。把产业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石、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把实现农村居民增收作为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四川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路。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是将国家贫困治理的政策单元缩小至户(即“政策到户”),从而极大地凸显了户的政策意义。县域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围绕户这一政策单元持续发力,并将“入户”塑造为脱贫攻坚的治理术:作为技术策略的入户,主要表现为由三个政策推展结构形成的入户工作链,即贫困识别政策推展结构、精准帮扶政策推展结构和成效评价政策推展结构;作为制度安排的入户,主要是通过规范入户帮扶的组织与管理,分别从政策和情感上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其中,政策激发使贫困户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可及性,情感激发则塑造出一种帮扶型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既是一个政策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思想基础至关重要.思想基础对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具有先导工程、基础支撑、通道桥梁等重要意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存在认识上的"脱节说"、观念上的"无望论"、工作上的倦怠感等思想困境.奠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思想基础,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精神实质,系统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大力激发人民群众过富裕生活的主体意识,持续强化各级机关深入帮扶的政治担当.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收官脱贫攻坚战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作用,赋予人民政协新时代历史使命,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政府机构的变迁?我国政府机构变迁背后存在怎样的发生机制?在现有机构变迁解释的基础上,基于政策反馈理论补充了一个新的理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反馈与机构变迁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及其主管机构的变迁历程进行翔实的历史追踪分析,检验了上述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研究发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生育政策及其主管机构共发生6轮“互相强化变迁”和2轮“互相弱化变迁”。具体发生机制是,生育政策的政策设计和资源分配分别通过阐释效应和资源效应影响了主管机构的合法性(即决策者支持和民众满意)和能力(即行政层级、职能范围、人员编制和财政投入),导致了生育政策主管机构变迁(计生委、人口计生委、卫计委和卫健委)。政策主管机构变迁进而影响了下一时期的生育政策变迁。在此期间,决策者和民众对生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学习效应导致了“互相强化变迁”阶段向“互相弱化变迁”阶段的彻底转变。因此,政策反馈与机构变迁的过程机制解释了生育政策与其主管机构之间的“趋势一致性”演变逻辑。综上,分析框架探索了政策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有助于理解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辽宁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总体情况,借鉴大板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做法,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建议,包括: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政策有效衔接;实施项目牵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乡村人才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有文献缺少对不同政策群体和不同地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差异性研究,本文利用5个脱贫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研究发现基层干部、脱贫户、非脱贫户、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在涉及精准扶贫以来的最大变化、巩固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最需要的工作、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最有效的措施、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易地搬迁存在的困难、对乡村振兴的最大期待等问题上具有显著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人们对政策的普惠性、长期性、自主性和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行政机制等六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的偏好。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些政策偏好内容,有助于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战略交汇期,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政策有效衔接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点,在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主体力量等方面加强统筹衔接,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对不同地区的脱贫攻坚现状和振兴情况加强调查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让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伟大实践中,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首先应该把握其价值意蕴,总结、汲取有益经验,其次要解决衔接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注重人才培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进乡村振兴,开创乡村发展的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防止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基石。通过调研发现,集中安置点仍存在搬迁群众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需完善、后续产业就业帮扶措施有待跟进、安置点社区治理机制有待完善、拆旧复垦不够彻底等问题。可以从提升帮扶政策效能、强化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工作、优化安置点社会治理工作、完善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调整安置点帮扶力量五个层面进一步防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模性返贫。  相似文献   

16.
县域上承省市、下统镇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30年来CNKI中的1138篇以“县域治理”为主题的“北核”和CSSCI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县域治理研究的三个演进阶段与国家政策关联度较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各机构间缺乏深入交流。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县域政府治理现代化、县政改革与府际关系、县域基层治理与县乡关系、县域贫困治理与脱贫攻坚、县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领域。研究前沿呈现出由县政改革转向社会治理、由城乡二元发展转向县域城镇化建设、由县域脱贫攻坚转向县域乡村振兴、由县域基层治理转向市域社会治理、由传统官僚制管理转向县域智媒体治理等趋势。未来,在中国县域情境下,应突破学缘与地缘关系限制,坚持质性与量化方法并重,加强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集中体现。经过五年规划实施,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策略,是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所在。何以如此?本文在理论层面借鉴“政治势能”理论和公共政策扩散理论,构建“政治势能传导—统合引领改革”的解释框架,立足“结构—过程”分析超常规政治逻辑下政治势能形成传递过程,沿着“制度—生活”阐释统合型实践逻辑下发展型治理模式形成理路。何以接续?基于大量地方创新案例和数据,本文凝练和提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多维一体创新机制,即价值引导机制、组织整合机制、项目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以期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反贫困斗争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中,尊重规律、文化滋养、模式创新的原理逻辑,党的领导、伦理指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以及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逻辑,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生成奠定了基础。历经制度革新萌芽、制度建设探索、体制改革深化、规模扶贫开发和精准体系优化,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的基本框架最终得以确立。着眼于“后扶贫时代”的复杂环境与现实形势,新阶段贫困治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返贫防控布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序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才能优化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创新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保障老人收入具有关键支撑作用,是巩固我国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石。当前,水平不高、老年人参保能力低以及基金管理不足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减贫作用的发挥。为稳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在内调整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在外要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并完善相关制度的衔接机制以激发内外联合发展潜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动员是重要的政策工具。但是,动员式政策的实践结果却充满争议。要理解动员式政策的结果,需要打开动员式政策的实践“黑箱”。本文通过引入“松散耦合—栖居制度”视角,对4个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经验进行分析,考察了动员式政策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面对强大的动员式政策执行的政治压力,由于政策的“松散耦合”,被动员起来的多样化的政策实践者会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原有政策安排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包括政策学习和创新、政策调用、政策打包及政策脱耦。本文将这一政策“拆包”过程界定为差异化耦合。同时,在动员式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实践者也会利用多种制度化整合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和机制的再造以及政策经纪人的使用,对“政策束”进行打包和再整合。差异化耦合与制度性整合作为动员式政策实践的“一体两面”内生于地方治理的制度场域中。动员式政策实践中的“拆包”与“再打包”过程对于理解动员与常规之间的关系以及动员式政策执行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