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过礼仪廉耻的谦虚恭让,有过逍遥避世的自我超脱、有过人性善恶的泛泛之争,终究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甚至,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辉煌,也是与几位先圣分不开的,孔孟之道的精华流传世界的渗透力度。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相似文献   

3.
吕艳艳 《法制与社会》2014,(16):166-167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取向和水平决定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性善论的伦理思想从人性出发,突出人性中的善,肯定人人皆可为善,并指出了实现善的途径。以性善论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凌皞 《法学研究》2013,(1):107-122
每一种法律与政治理论都以对人性的根本看法为起点,孟子的自然主义性善论提供了不同于"理性人"的人性学说。结合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由孟子自然主义人性论道德哲学中可尝试提炼儒家规范美德法理学主张。这种规范美德法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自然法和自由主义权利法理学,它把公民美德的发展与实践作为法律的核心价值,主张国家应当通过法律为公民个人美德发展与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它不但批评了通行的现实主义人性观,更为寻找自由法理学和伦理自然法之外的第三条道路提供了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凌皞 《法学研究》2013,(1):107-122
《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法令目按语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刑(法)如此,刑法学如何?刑法学家又如何?如果说"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么刑法学家则相反,国家不幸,刑法学家亦必不幸;而盛世虽不尚刑,但刑法学家却有幸扶翼社稷,  相似文献   

6.
《中国监狱学刊》2010,(1):87-87
俞吾金在2009年第4期《探索与争鸣》上著文《传统性善论中的不合理因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四种代表性的人性理论:1.“人性无善无恶论”(告子);2.“人性有善有恶论”(世硕);3.“人性本善论”(子思、孟子);4.“人性本恶论”(荀子)。经过反复争论,“人性本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取得了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性善论"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教法和学法都提出了许多极有见地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实行的素质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对于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具有重要意义,但前人注解对此章一些重要概念和学理的理解颇有分歧.联系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分析,可以看出以"故"言性、"以利为本"都不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善性是一个可以从现实人类已然的故常中归纳出来的"理",更不赞成把"利"看成是人性之本.孟子所谓人性善只是说人的心性中有此向善的趋向,对这一趋向既不可无所用心放任自流,也不可用智过度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10.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但是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一个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惟一具有自由的私学和私议的时代,所以涌现出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家。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儒家的代表孔子和孟子。本文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不同心理学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社会建构论的这种新型人性观对当代主流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2,(25):147-148
人性与法治的联系成了法学界的共识,即性善论文化与人治关系密切;性恶论与民主法治注定相连。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人性论与法治之关系的命题,实质是"西学中心论"心态的折射。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接受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传统的“性善论”导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崇拜权力而忽视权力制约 ,使以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为宗旨的现代公法无以健全 ;性善论导致中国人重视内心体验和直觉感悟 ,从而不利于现代程序法、证据法的建立与健全 ;性善论把人视为“义务人”而非“权利人” ,进而压抑了现代民法在中国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15.
先秦诸子中,孟子力倡良知良能以推崇人的主观意志,因而能与不能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哲学概念。能展现了孟子对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对人的主观能性的把握和坚信;而不能,则表现了孟子对事物存在的条件性以及客观规律的认知,对人之有限性的冷静觉察,其隐含的逻辑是指向限制人之所能的。对此能与不能之间的紧张与矛盾,孟子有所致思,但他更为着意的是以能来要求统治者亟行仁政,以不能来为治于人者疾呼恒产,要求落实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孟子这一诉求蕴含了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也折射了一位大儒浓郁的仁爱情怀。  相似文献   

16.
高姗姗 《法制与社会》2010,(13):291-291
本文探讨了孟子思想中“为民父母”的内涵,着重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深层思想根源,并探讨了其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孟子,名轲,邹县人,是子思弟子的学生,他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后世以孔孟并称。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个诸侯国已相继取得了政权,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但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民之憔悴于...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组织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意义——一个法理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种群聚动物,是一种“类”的存在物,是一种需要交往、并且通过交往才能生存且生存的更好的动物。这种“类”的存在物的本性先天地要求过一种“集体”生活。这便是人类为什么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合自然法)的人性解释和人性基础。社会组织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意义在于: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个人与国家形态的另一种组织形态,凝聚有共同志趣的一类人群过一种更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目前,中国的社会组织之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为实现与“结社自由”或“结社权”之宪法权利直接相关的《结社法》。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地位而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并不影响法秩序对行为违法性的评价,将其纳入有责性这一层次中进行探讨比较恰当。将期待可能性作为消极的责任阻却事由更为合理。期待可能性理论关注人性,体现人道主义,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但是,我国刑法理论不能照搬期待可能性理论,而应当从目的和功能性角度予以借鉴。应当借鉴期待可能性超法规的阻却责任功能,抑制犯罪和刑罚扩大化,在中国刑法解释论中为个案提供出罪理由,彰显刑法人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重视觉,应用的词汇中所形成的看见语义场十分重要,其成员数量众多,该词汇系统聚合的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组合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本文指出看见语义场演变发展可分为三阶段,不同阶段该语义场成员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