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更加注重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以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此,学术界普遍呼吁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这一制度与国际刑事立法的精髓相契合,符合青少年法治的精神,同时能够消除犯罪标签以及前科报告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正在进行不断尝试,但在刑事立法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处理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与刑法、刑诉法的冲突与衔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宣喆 《法制与社会》2012,(24):153-154,156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以及犯罪刑事政策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矫治起着引导作用,刑法修正案(八)就累犯制度作出了新的规定,我们应结合刑法制定累犯制度法律原理,正确解释未成年人累犯条文,分析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合理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矫治政策,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黄静 《律师世界》2001,(5):37-3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教育、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国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也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出了特殊规定,以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拟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内容、处罚原则和特殊司法制度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新刑法第 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  相似文献   

4.
段景勇 《法制与社会》2011,(18):122-123
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措施,其已经被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我国刑法虽然也规定了缓刑制度,但是并没有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缓刑的适用做出一定的区分,这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现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缓刑适用条件展开分析,以期推动未成年人缓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曹艳 《法制与社会》2012,(33):32-33
社区矫正是《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写入刑法条文的,在此之前,各地也对这一制度进行过探索,这项制度的观念已经逐渐为我国所接受,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加适宜针对未成年犯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更好的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缺乏对未成年人足够的关注,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足,急需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以便更好的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以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特点、原因及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正确履行检察职责,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性的一大社会问题,各国实务界与理论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刚刚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累犯规定在刑法当中,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以比较为视角,以借鉴与完善为目的,从立法与刑罚两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一直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我国《刑法》关于前科报告制度的规定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未成年人,对于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因曾经的犯罪行为而背负一生难以摆脱的“罪犯”标签,其负面影响之深远不容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未成年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的规定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打开了一个缺口,引发我们关于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的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开始成为了当今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犯罪,并且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开始触及刑法的高压线。因此本文在确认了刑法视角上对于未成年人的定义后,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特点和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阐述后,对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孟志刚 《政府法制》2014,(19):48-49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刑事立法上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否方面都会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着眼于对未成年人教育、感化和挽救,并注意促使其改过自新,做出不同于成年人的带有保护性的规定,我国也不例外.除了刑法典及有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和认定作了具体规定以外,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突破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把未成年人初次实施的一些轻微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充分彰显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与关怀的刑法精神.  相似文献   

12.
苏童 《法制与社会》2011,(18):281-282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在适用刑法时候给予特别对待,需要刑事政策给予特殊的规定,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注。本文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进行了设想,以使我国刑罚体制更加人性化,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使公平与正义的理念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贺惠中 《法制与社会》2013,(15):282-283
在刑法中规定年满14周岁,但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触犯了我国刑法或者有关的刑事法律条例,这种行为称为未成年人犯罪.近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提高,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了我国刑法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法律,阐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落实、贯彻.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在社会中处于特殊群体.由于其身心智力的发育都没有成年人成熟,在社会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的权益极易受到侵犯,也极易成为各类违法犯罪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不断的进步,侵害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犯罪屡见不鲜,未成年人犯罪率也逐年增加.新刑诉法特别程序一编专门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这是新刑诉法不同于旧刑诉法的突出变化,填补了旧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诉讼规定的空白,使刑事程序关于未成年人部分在立法上更加独立,丰富完善了刑事司法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也充分注重了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论逆防卫——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刑法学及犯罪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刑法第20条第3款的颁布,刑法的中立立场日趋动摇,更有护短之嫌,特别是第2款对防卫过当行为规制不力,加之第3款对防卫权的张扬,犯罪人的合法权益被尘封乃至在立法、司法中漠视,这种对法意的误读不仅给犯罪人带来切肤之痛,也亵渎了刑法的权威.在崇尚人权的时代,我们的刑法再也不能视若无睹了.本文对刑法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解读和重构,提出逆防卫理论以确保犯罪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蓬勃的生机力迅速以多种形式发展起来,它以其多样性、快速性、互动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未成年人犯罪早已成为了社会关心的焦点,但是新媒体的出现,又使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很不健全,这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将从加强对互联网新闻发布主体的管理,完善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报道的规定,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报道的限制等方面,对我国新媒体下来成年人犯罪报道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丽娜  曲磊 《河北法学》2012,30(4):193-197
对于未成年人轻微刑事案件而言,刑事和解的达成与否已经成为逮捕必要性审查的重要考量因素.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兼顾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以及诉讼的经济性原则.但是,其适用在降低惩罚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犯罪成本,因此构建未成年人轻微刑事案件捕前和解机制,合理界定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范围以及检调对接程序等,对于准确适用逮捕措施、切实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未成年人,随着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程度及对事务的认知程度显著增强.调查显示,当前社会的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比四十年前提前了至少2-3岁,但是现行刑法依然保持着79刑法时期确定的14周岁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限度.这种情况的出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降低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被联合国列为与涉毒、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惩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之予以特殊保护。尽管我国现行刑法比较注重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但这些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拟从我国现行刑法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现状出发,指出我国现行刑法对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的缺陷,以期立法者及实务者能够有所借鉴,为我国将来之未成年人刑法的出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未成年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