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明 《民主》2011,(1):33-35
由于久居南京城南,并对南京其"城"其"事"的人文掌故非常熟悉,薛冰便被朋友戏称为"薛城南",与北京的"徐城北"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12)
正梁实秋年少聪颖,有些自得,在课堂曾被老师叱骂或教训:"梁某某!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  相似文献   

3.
市委书记品剧 第三届上海戏剧节闭幕了,话剧新作《寻找男子汉》、《傻子进行曲》引起了种种议论,一时褒贬不一。特别是由于这两出戏受到了某位领导同志的批评,使作者沙叶新等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消息传到芮杏文那儿,虽然重要的市党代会正在召开,他仍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Z2)
正说起东北二人转,吉林省演员高岩的经历真是可圈可点。高岩出生在公主岭市的玻璃城子乡,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少年的他,虽与其他农村孩子一样砍柴、放羊、放牛、放猪,但天资聪颖的他通过"戏匣子"(老式收音机)与东北二人转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戏匣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洞开了一扇窗,让他呼吸到二人转这株山花的清香与芬芳,令他为之倾倒与痴迷。农活艰苦劳累。高岩为了不错过"戏匣子"里播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8)
正题记:徐,安行也。《庄子·天道》:不徐不疾。——《说文·二篇下》国民革命军中士、人民解放军中尉、中学教师—徐天成这是我第二次写他。2009年,我第一次写他时,他84岁。今年,2017年,七七事变80周年,我又有了写他的冲动,可他已不在人世。1978年,我由一个县城工厂调入这个城市第一中学教书时,由于"理化不分家"的缘故,我所在的物理教研组和化学教研组挨门相依。彼教研组的组长就是徐天成。他,50来岁,挺直的身板,矫健的步履,剃着标准的"板寸"。他能在单双杠上做出我们只在小  相似文献   

6.
钟怀 《瞭望》1985,(34)
有位侨居国外多年的学者,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三次回国探亲访友。他有这样一个发现:在国内,老年人劲头越来越大。 他的观察是敏锐的,也是准确的。就以全国政协委员中几位新闻界人士来说吧。今年四月,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人民日报》登过一条花絮:《徐铸成两天一篇稿》。徐铸成是报坛宿将,现任上海《文汇报》顾  相似文献   

7.
高贵的"御戏" 谈起大弦戏的历史,戴建平神采飞扬.戴建平是大弦戏剧团的前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是中国目前惟一能掌握"唐朝宫廷梨园音乐--唐宋大曲"的人,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他说,大弦戏起源于唐朝宫廷梨园御戏,相传为唐玄宗所创,流传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表演形式等,如今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相似文献   

8.
程青 《瞭望》2001,(Z1)
在北京,喜欢话剧的观众最热衷去看的是两位导演的戏,一个是年长的林兆华,一个是年轻的孟京辉。孟京辉的戏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从他的《等待戈多》开始到日前正在上演的改编自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10年。孟京辉说他始终都在摸索,他要继续不回头地走下去。孟京辉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保持着足够的清醒,他说:“也许观众最初是冲着你的叛逆姿态来的,但假如你只是一个姿态,没有更新更好的东西拿给他们,观众就会走掉。”他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使话剧重新在我们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我的戏没一部赔过 我的话剧看…  相似文献   

9.
记苏金伞     
宋洪 《瞭望》1994,(47)
我认识老诗人苏金伞,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40年代初期,我随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父亲住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那时我刚考上初中,苏金伞是河南大学的体育教师。当时只知道他足球踢得很好,因为中学课本上有清人魏禧写的《大铁椎传》,人们便叫他“大铁椎”。以后,河南大学师生们演京戏,他也经常参加,我就看过他唱的《打渔杀家》、《南阳关》等戏,戏报上还称他是“谭派正宗”。这些是我当时知道的,还有为我所不知道的,便是他已发表了很多新诗。1942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驻扎在豫西的汤恩  相似文献   

10.
任忆 《瞭望》2003,(Z1)
初次采访陈佩斯,就感觉这是一个守信、随和、容易接近的人。当时,他正在紧张地排练新作音乐剧《日出》,记者只找到了他的夫人,约好晚上再通电话。当天晚上七时左右,陈佩斯主动打来电话,欣然接受采访。 陈佩斯用话剧《托儿》,创造了舞台演出市场的一个“神话”,尝到甜头的他在去年底又排演了大型音乐剧《日出》。目前,这部新剧正在全国举行首轮巡演。 多少年过去了,陈佩斯依然是老样子,光溜溜的大秃头成了他不变的标志性形象。谈起新作《日出》,陈佩斯立刻神彩飞扬。身兼主演和出品人——戏里戏外两个角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话剧舞台受到文化市场各种浪潮的冲击,或不景气,或跌入低谷,而北京人艺却依然故我,新戏不断,好戏连台,上座率高,不少话剧剧目的演出超过百场,成为话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个中奥妙何在?笔者近日对现任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刘锦云进行了一次专访,他说:“演出超百场已成为北京人艺创作新戏、好戏的一条不成文的标准.”出人出戏拉开大幕才是真  相似文献   

12.
宝马轿车背后的美国消费信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埃里克看来,拥有一辆宝 石蓝色的宝马Z3是一个 必须实现的梦想。问题是即使对于他这样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来说,4万3千美元的税后价格也是一个不菲之数。可埃里克并不为此发愁。32岁的他是在美国战后空前繁荣的消费信贷经济中长大的,贷款购车对他这样的所谓“X一代”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在利用信贷方面,埃里克是个老手了。他在芝力。哥城北林肯公园的别墅用的是美洲银行30年房屋贷款,全部达妮亚新潮家具由公司的信用社提供信贷支持,最近收藏的一对价值1万4  相似文献   

13.
将相同题材的《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与《无声戏.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进行对比,具体分析拟话本小说从冯梦龙时代到李渔时期所经历的以情动人到理胜于情的变化。从作家个性差异、时代环境之变换、思想氛围之不同来深层解析此种现象的代表性,并从这两位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变化趋势来探讨拟话本小说衰落之无可挽回。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11)
正这个世界上好人实在太多了,但如果由有关部门评选出来的“好人”,显然就与众不同了,那一定是个鹤立鸡群式的人物,也一定是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更是一个大家比学赶帮超的人物。记者记述的徐海波就是这样的人。一老徐今年70岁了,他原本是辽宁昌图县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70年代,他和沈阳的一位女知青结了婚。1990年,他和3个孩子随落实政策的妻子回到了沈阳,一直住在皇姑区。老徐刚来沈阳找工作很困难,后来,他在所  相似文献   

15.
京昆大师俞振飞在回忆幼年间受到父亲严格的要求时说:“他强调要我认真地‘拍曲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唱同一支曲子。每一支曲子,他要求我唱一百遍以上。如果唱的过程中,有一字一腔被他认为不够准确,就要重唱一百遍,所以,有时我甚至一支曲子唱到四百遍。我虽然从小培养起了对昆曲的兴趣和爱好,但这样几百遍地唱,毕竟感到枯燥乏味。”这里讲的曲子,当然指的是某出戏中的某段唱腔,其中是有人物、有个性,甚至应该是有文采的。但是对于小孩子,一来因为年纪小,对具体的人物感情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二来作为打基础,也不要求孩子一学戏就“直奔”人物,  相似文献   

16.
过去,徐思礼带须官兵钻山沟、打坑道,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连串的辉煌,荣获全军二级英模奖章。198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天,徐思励带领官兵驰骋于竞争激烈的大市场,同样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生产经营先进个人,被军区后勤部评为优秀党委书记,受到了上下广泛赞誉。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难道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和超人之举吗?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徐思礼本人的叙述吧。“党员领导干部就应带头苦干实干”我1972年底入伍,曾在工程兵部队…  相似文献   

17.
台湾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造就了不同时代的钟鸣鼎食之家。王、蔡、辜、徐、吴就是目前台湾的新五大家族。辜家善于抓住会赚钱的人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在大陆赫赫有名,有关辜振甫先生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他去世后,辜家的主心骨变成了他的侄子辜濂松。  相似文献   

18.
梅兰芳先生是我的恩师,他一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光彩四溢的舞台艺术形象.我跟随梅兰芳先生学戏多年,有幸亲聆梅先生的教诲,得到梅先生的亲传,自我少年时代开始,他便手把手地指导我,使我受益颇多,至今忆起仍感受至深.  相似文献   

19.
冷月无声 《各界》2014,(8):57-59
在《隋唐演义》等民间评书中,徐茂公是一个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半仙级人物。在真实历史中,徐茂公确实非常精明谨慎,善于审时度势,凭借其智慧和对时局洞如观火的判断,历仕唐初三代帝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在官场的摸爬滚打过程中,徐懋功也过得异常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各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徐茂公,其实应写作徐懋功,原名徐世勋,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他一生战功卓著,出将入相,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中年实业家徐展堂,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不喜欢出风头,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却名声大振,成为香港传媒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他出身寒微,打过工,在街头卖过云吞,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是香港25位大富豪之一,并跻身世界50位著名私人收藏家的行列里,在英国和美国有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