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登新 《学理论》2009,(32):136-136
书法作品的“意象”追求,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意象”的表现是书法形质与神采的再现,书法“意象”美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韵味,是指导书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审美取向。同时,欣赏者也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意象思维感悟书法作品中的这种“意象”美。  相似文献   

2.
王姝 《学理论》2009,(30):221-222
弗洛伊德的“作家无意识创作”是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理论一个重要的观点,它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揭示出作家创作的源动力。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温柔可爱、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女子形象和缠绵哀婉的爱情。联系金庸的情爱之路,可以看到其作品正是弗洛伊德关于“作家潜意识”创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常春 《理论导刊》2012,(1):98-100
通过对宋代宫廷女性、宦门女性、民间女性以及名妓书法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可以清楚地发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中"以书为用"、"以书为乐"、"以书为学"的书法文化现象,其不仅彰显出中国古代女性书法具有丰富多彩的可言说性,而且说明古代女性书法与以男性为主导的古代书法艺术一同建构起了中国璀璨的书法文化星空。  相似文献   

4.
楷书萌芽于西汉,盛行于唐代.晋唐小楷、唐楷、魏碑成为楷书创作的三个主要风格取向.而当代,从历届国展收稿和评奖结果来看,楷书的创作一直是各种字体中数量、质量较差的一种.当代楷书的创作如何创新,同样引起了书法界的高度重视,众多书法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当代楷书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要求、离不开书法本体的创新发展.圆融通会、推陈出新是当代楷书创作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央决定和广东省委部署,“三讲”教育即将在深圳市正式展开,进入第一阶段即思想发动、学习提高阶段。当前,首先要解决对理论学习在“三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了,才能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为整个“三讲”教育打好思想理论基础,为“三讲”教育的深入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提供思想理论保证。一、理论学习是“三讲”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中央决定,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三讲”教育是新时期的整风教育,是延安整风精神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整风精神首先要求把理论学习摆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朱熹基于其会同蜀、洛,兼容释、道诸学而成的理学体系,产生了理学书论下的书法伦理思想。这既源于朱熹对程颢、程颐书法伦理思想的继承,也源于朱熹对宋代盛行一时之苏轼"尚意书风"所追求"奇""险"的深入批判。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核心是"中和"与"守常",这既包容了朱熹早年书法伦理"拟古尚法"的内涵,也体现着其晚年书法造诣日臻纯熟之下,关于书法伦理"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进一步嬗变。同时,朱熹从"拟古尚法"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书法伦理嬗变过程,也在此后历代产生了诸多歪曲及误读。  相似文献   

7.
“复杂人”假说认为,人本身是复杂的,人性中既有唯利是图、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也有精神需要、追求社会责任、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一面。本文试图运用组织学理论中的“复杂人”假说,来探讨当下国企中青年职工入党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是中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国20世纪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弹一星”精神是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两弹一星”参研者创造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赞誉“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强调要“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重视“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它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技巧,而是渗透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门高雅艺术,高师书法教学也不仅仅是书法技巧上的教学它还包括书法理论的学习,书法审美上的追求,道德人品的体现等等,可见书法它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艺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和情感更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陈小梅 《学理论》2009,(11):178-178
中国的文艺学理论,尤其是诗词理论,强调的是“意象”和“意境”,而忽视了“个性”与“典型”理论。所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也会忽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试图在教学中挖掘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促进古典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夜读录     
《洗冤集录》为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丛”中的一种,宋慈著,是宋代的一部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中国人喜欢论道,哪怕“玄之又玄”,那也是安邦定国的大学问。“器”呐?对不起,是其小焉者也。“食于人”的大人先生是不屑管的,早有“食人”的小人替他准备妥帖了。所以,几千年来,读书做官都  相似文献   

12.
作者冯牧认为,近几年长篇小说创作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值得重视的进步,说明作家为创作在更加深广的规模上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精神世界的作品进行着勤奋的艺术实践。但还需要重视作品的“新、深、精”,使长篇小说更快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态,创造了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数字空间,其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也呈现出全新形式。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新变化催生了精神政治这一全新的批判命题,精神政治成为虚拟空间中的生命政治。在虚拟空间的生产方式、劳动过程、技术规则和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精神政治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表现,是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结合在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全新统治术,带来了整体性、广泛性的精神危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理论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虚拟空间的精神政治提供了基本方法,同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当代西方精神政治学思潮、促使“虚拟空间”向超越资本主义精神政治方向转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和认识的原因,这一理论曾是唯物史观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最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恢复、突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在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相应地调整和制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战略和决策。一精神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李艳秋 《理论导刊》2007,(11):142-143
华夏汉字文化在数千年的延革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既实用又饱涵艺术特质的符号。它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书法、书法艺术家、工作者与学者面临研究、探讨的具有论理意义课题的新学科。书法艺术创作及创新应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以民族艺术欣赏习惯为前题,以自然、生活为源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6.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0):243-244
李白和苏轼秉有着相同的自由超越的精神特质,他们这样的精神特质呈现在各自的诗歌和词作中。李白和苏轼的自由精神是从现世的政治苦难中超越而来的,其自由精神的实质是“创造性天真”。如此生命特质既使得他们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世间姿态,同时还使得他们的诗歌和词作创作产生了不束缚于格律和形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党的自我革命是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精神要求的一大“关键词”。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乃二十大党建精神的根本要求与“灵魂”所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理论来源,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之源,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精神”“政治品格”,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党内改革”与自我革新,而是事关党的执政成败与生死存亡、“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从“第二个答案”高度来系统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基本内涵、实现途径、根本目标与目的,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与重大意义。从根本上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自我革命,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推进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与政治自觉,新时代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8.
杨义 《党政论坛》2013,(6):48-49
汉语“气象”一词具有多义性,这里的“气象”属于研究人的气质、气派一类精神现象的人文之学。与“气象”相近的一个词是“风格”。但是,风格倾向于修辞方法的分析,气象则更加重视创造主体的精神气质、胸襟魄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政治学研究的主体队伍在高等院校,研究的领域以政治理论为主,多侧重于规范性研究。经验研究由于本身水准的制约,使之尚难以上升至本科学专业刊物的主流位置。值得重视的问题还在于:不管是经验研究,还是规范研究。其规范性程度均有待大力提高。相当部分论文既缺少必要的“文献评论”,也不作任何“文献引证”;既缺失“问题意识”,更不能提出自身的理论假设。不过,近年间《政治学》论文规范性程度的大步提升,或许既显示了主流专业学术刊物对学术规范的重视,也预示了本学科研究中业已出现的值得鼓舞和追求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中,人的现实需要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与重要动力。因此,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察党中央关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如何从应然层面契合了人的需要,坚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又要反思人的需要中实然存在的假与真的对抗、恶与善的抵牾、一与多的矛盾、劳与闲的角逐等具体冲突,研判其是如何影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围绕“正”需要、“富”需要、“能”需要、“乐”需要几个方面,寻求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推动人的现实需要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