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物证技术学呢?顾名思义,物证技术学是研究物证技术的学科,或者说,是从技术的角度研究物证,在物证范围内研究技术的学科.从技术角度研究物证,说明这门学科不同于研究物证的其他学科(如证据学、刑事诉讼法学):在物证范围内研究科学技术,说明这门学科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学科.物证技术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创造性的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法学所面临的专门性问题.它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和法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2.
王静 《法制与社会》2012,(14):263-264
生物物证技术是物证技术中的一门新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对物证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由于生物物证在自然界广泛的存在,其自身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生物物证技术在侦查中的利用价值是很高的,本文就其在侦查涉嫌强奸致人死亡案件中的作用浅谈一下笔者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现场痕迹的破坏伪装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场传统物证提取及利用效率逐渐下降.微量物证量小体微,甚至作案人也不易察觉,若能对犯罪现场微量物证加以利用,定能为侦查破案提供有效帮助.考察其基层应用情况,存在技术设备缺乏,技术人员微量物证意识不足,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必须寻求有效对策,推进微量物证技术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月笛 《证据科学》2016,(4):432-447
理论上看,物证鉴定意见合法性应具备资格要件、客体要件、程式要件、形式要件等四要件,刑事错案中四要件欠缺导致的物证鉴定不合法均有体现.虽然《刑事诉讼法》并未对物证鉴定意见的四要件作出法律层面的规定,但最高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第84条“对鉴定意见应着重审查的内容”的规定集中反映了合法性四要件的内容.法律上看,《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非法物证鉴定意见的排除作出直接规定,而是通过司法解释中“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方式加以规范;而且,物证鉴定意见不存在瑕疵事由,物证鉴定意见取得过程中任一环节的失灵都可能导致其失去真实性.要保障物证鉴定意见的合法性,可以采取对物证收集合法化进行立法补充、逐步建立物证保管链制度以及在鉴定启动权中增加对抗因素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炭疽信件恐怖袭击有关物证鉴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炭疽信件上的微生物物证检验和传统物证检验,污染的消除和人员防护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物证技术学作为"研究物证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构建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确定的研究理论以及有效的研究方法体系,是确立物证技术学学科地位的必要条件.本文从方法与方法论谈起,主要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中技术原理构思的角度粗浅论述了物证技术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以及学科定位等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一种水下金属物证探测器,用于公安人员在池塘、沟渠、水井等水域中搜寻金属类物证.方法 采用金属探测技术、水下视频采集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实现探测器的多功能特性.结果 在深度不超过4m的水域中,借助探测器可以准确搜寻到金属物证.结论 该探测器具有金属探测以及视频图像采集、无线发送和保存的功能,能满足一定范围内搜寻水下金属物证的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8.
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的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的两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的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的观点,它构成证据学的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9.
一、物证技术学 2004年,物证技术学研究在相关院校及公安一线技术人员推动下,沿着"理论服务实践"的路线,继续向前发展.3月初,"中法声纹鉴定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9月初,"第六届全国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了运用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的经验,研讨了各类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中的物证鉴定技术难题.9月底,"第六届全国文件检验学术交流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以提高各级文件检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交流办案经验为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物证鉴定技术作为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侦查机关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的技术支撑,是实现和保障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物证鉴定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讨论如何推动物证鉴定技术向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加快提高我国物证检验鉴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一、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基本情况 2001年的物证技术学研究仍然沿袭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务实求新、不断探索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在全国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在有关学术会议上提交的物证技术学论文达八百余篇.同年,各种学术研讨会成为了物证技术学研究者们与实务工作者们交流学术心得及实践经验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2.
加强物证鉴定标准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正如有关人士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发展我国的物证鉴定科学技术,切入口就是加强物证鉴定标准化的建设。总体来看,我国物证鉴定科学标准化工作尚处于滞后状态。物证鉴定学科各个专业,法医病理、法医物证、法医毒物等专业尽管从1992年以来制定了少量的标准,但没有形成认证体系。如何加强物证鉴定科学的标准化工作,轰动美国乃至全世界法庭科学界的辛普森案件(O.J.SIMPSON)给我们…  相似文献   

13.
蒋海云 《法医学杂志》2009,25(6):461-461,464
物证污染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物证材料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了能够影响物证鉴定结果的性质变化。根据物证污染的阶段可以分为犯罪现场的物证污染和实验室的物证污染,根据物证污染的来源可以分为人的污染、物证之间的相互污染和其他物质的污染,根据物证污染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物质污染和无形物质污染,  相似文献   

14.
裴黎 《法医学杂志》2001,17(4):236-236
微量物证检验是法医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 而极微量物证检材的检验又是某些重大疑难案例的难点 , 尤其当检材失去了分子水平检验的条件时 , 经典的常规物证检验方法在实际检案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 本文报导的是用 MN血型检验侦破一起重伤致残案 .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物证技术学学科属性几种不同见解的论述,指出物证技术学的学科属性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应用科学技术的观点.并重点兼顾了由于学科属性模糊不清的认识,物证技术学如今尴尬的学科定位、法学化研究的错误导向,以及学科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量生物物证提取套装应用于提取现场微量血痕DNA的检验效果.方法 将静脉血制成地面血痕.分别应用微量生物物证提取套装法和普通法提取血痕.分别于恒温摇床放置2、24、48、72、96 h(每组50份)进行血痕DNA检验,对比各组检验结果.结果 恒温摇床上分别放置24、48、72、96 h后,微量生物物证提取套装...  相似文献   

17.
油漆是交通肇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物证,油漆物证的检验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尤为重要.对现场遗留漆片或被撞物品上附着油漆的检验,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方向和线索;通过与嫌疑车漆片的比对,可以为证实接触事实提供证据. 本文根据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物证检验鉴定过程,总结了油漆附着物检验的几点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华娣 《法制与社会》2012,(8):111-113
"证据是案件之王"。物证因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证明价值,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是物证的本质属性。随着物证技术的发展进步,物证在现代的审判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从物证概念及其属性、物证的特征和分类入手,着重阐述了物证技术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物证保全的功能、方法,以及在物证保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物证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我们对物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以期为我们的理论学习及公安实践起到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物证鉴定若存在错误风险则会危害严重。恰当的物证鉴定错误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物证鉴定错误的发生,有助于及时发现物证鉴定错误并将损害减至最小。本文探讨了在物证鉴定全部过程中有效管理物证鉴定错误的十二条措施:1)以有组织方式有条理的开展物证发现、提取、标记、记录、包装、保存和送检工作;2)持续强化物证鉴定科学基础研究和方法确认;3)在物证鉴定检验过程中实施多人平行鉴定、技术评审和管理审核程序;4)建立透明的鉴定意见冲突解决和鉴定结论表述机制;5)采用适当程序和方法有效管理和控制物证鉴定认知偏见信息;6)实施物证鉴定结论例行核查机制;7)建立检验留样和全面记录机制;8)有效评估物证鉴定结论错误风险;9)建立有效的用户培训和交流机制;10)及时发现和整改物证鉴定错误;11)构建物证鉴定科学文化;12)加强物证鉴定人培训。  相似文献   

20.
血迹是人身犯罪案件常见的物证之一,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血迹物证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造成在提取、保管、送检、鉴定和运用等操作环节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刑事侦查中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血迹物证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应树立科学的证据观念,完善先进的科技支持,制定完备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