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汽车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自主与流动的一体,创造了流动的私人空间,为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划分提供了可能。汽车定义并塑造了美国文化,美国因而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因此,汽车进入了美国女性作家的视野,成为她们管窥现代技术、流动性与性别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要窗口。20世纪的美国女性汽车旅行叙事经历了从为精英女性代言到为大众女性发声的立场转变,经历了从介入并改写传统旅行文学到公路文学的文体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流动性受现代化进程、阶级、族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美国女性文学突破了汽车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线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28-1937年之间《申报》女性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从日常市民生活与现代性体验和想象、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广告的消费文化特质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作为现代广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报业史上探索媒介经营的先驱和范本,也参与了当时上海都会文化和城市气质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现代性转型中的上海大众的日常审美意识。这不仅是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一个充满意趣的缩影或曰截面,还与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张婷 《求索》2010,(12):196-198
自"五四"发端,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群体的文化代言人登上历史舞台,女性从此走上了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从混迹于男性启蒙神话中的女性觉醒到与政治话语的纠结,再到以身体写作寻觅女性的价值和出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历程无疑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历史,本文拟以此为线索述评20世纪中国的女性写作,以探寻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论女性价值理性传统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在19-20世纪文坛稳健立足,并深达人性和社会本位之中。女性独特的价值理性倾向在工具理性时代的绽放,使得女权主义和女性文化运动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席卷世界,成为当代直逼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而这种理性二元的视角,也成为众多哲学家构建现代性和重塑现代人格的基本方法论。本文试图通过"价值理性"这一哲学批判理论解析19-20世纪女性文学凸显出了卓然不群的理性精神,从而突破传统分析法对作品真实体验的遮蔽,凸显女权主义精神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并尝试分析女权主义文学在价值理性的困境方面所投射的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7.
女性以日常生活为内容和题材的创作积累下的丰厚资源和传统,这是有别于男性的叙事传统和资源。立足于日常生活视角进行女性文学史的建构,有助于我们突破男性中心观念和题材等级观念的局囿,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女作家及其作品,重新认识许多被主流男性批评遮蔽或歪曲了的女作家、作品,有时甚至从根本上扭转主流男性批评的定见,还女作家、作品应有的面貌和地位。因此日常生活,应该是寻觅女性文学传统、建构女性文学史和重构文学史的一个有效参照视角,它对于发掘女性生命价值及其人文内涵以及梳理、总结、建构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诗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欧茨小说女性塑造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男性文学中所塑造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是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把女性塑造成天使般的人物,实际上是一边将男性审美理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一边却又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把女性贬为妖妇,则是对那些敢于向父权制发起挑战、具有极大创造力的女性叛逆者的恐惧和污蔑。总之,天使与妖妇是对女性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歪曲和压抑。而当代美国女作家欧茨却塑造了另一种女性形象,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爱情、…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6月26-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析。一本次会议总论坛的议题是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文学的经典化直接受制于政治权力的无形  相似文献   

10.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其作品主要围绕着女性身份展开,在文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萨拉·沃特斯小说的时代影响。分析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之间的对立对抗,阐明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及对女性书写认同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进入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始终呈繁荣景象,为女性主义活动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打下广泛、持久展开的基础.同时,有关女性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发展迅速,批评对象从文学到大众传媒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时尚杂志和美术、设计及城市建筑等等,已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女性文学文化研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对女性学学科建设也将发挥有益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8月1日至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当代文学文摘卡>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高级研讨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相似文献   

12.
美国妇女的宗教虔诚性远远高于美国男性,其参与教会活动的频率和程度也高于男性。伴随着女性教徒人数的增多和女性参与教会事务的深入,美国妇女不仅在教会事务上增加了发言权,而且在政治事务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女性与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女性性别和宗教信仰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14.
殖民话语以印度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包括女性的受害者地位来建构殖民统治的合法性,这对民族主义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他们要同时面对本土传统、殖民现代性、民族文化身份等一系列相互纠葛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印度民族主义者以物质/精神、家庭/世界、男性/女性等对文化进行了二元划分,以此对抗殖民强势文化并保有自我民族身份。但民族主义者的文化二元论最终断绝了外部社会介入印度妇女问题的可能性,强化了本土男性作为女性行为规范立法者的角色,实际上巩固了印度社会的父权制霸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英格尔斯的OM-3量表,对豫北一个流动性比较小的村落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农民的现代性的研究,发现流动与非流动农民的现代性呈现无差化状态.而城市体验的缺位、流动的同质性及所进入行业的低现代性是造成"无差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范婷婷 《前沿》2008,(3):183-185
史诗作为一种专门歌颂英雄的文学样式,其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男性,女性在其中出现的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庸。但是,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在成功塑造萨逊族四代男性巨人英雄的同时,刻画了多住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在史诗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诗中几住女性形象的分析,透过史诗表面对女性的正面书写,探索史诗深层意义链上男性对女性世界的想像和价值判断,及男性以性别面具的方式曲折地诉说着的对自我性别的确认、反思、期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狄金森在诗歌中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父权社会做出回应,并最终在男性主宰的诗歌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李凤兰 《理论月刊》2006,(8):120-123
新时期女性文学在拆解了男性神话、颠覆了男权文化赋予女性的价值范式之后,女性写作如何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如何重建女性的精神家园?这是女性写作无法回避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解析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构想,为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女性寻找一条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希望女性在战时能够承担更多传统上由男性承担的工作,又对女性心怀芥蒂,担心女性过于独立,对男性造成威胁。美国在战时宣传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男权社会的这种矛盾心态。尽管遭受种种限制和困难,但美国女性仍然通过战争中的贡献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入手对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剖析,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相反,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但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换言之,海明威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