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2.
正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政治理念,利于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仁","仁者爱人"是其政治思想理念,即作为君王或者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仁者",心中充满仁爱。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根本原因在看到了民为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充分注意到民众的力量,重视民众,有爱民的政策,才能维护其统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卜》),明确指出执政理  相似文献   

3.
博爱,就其词义来说,是指广泛的爱、普遍的爱、爱一切人.博爱这个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孔子的《论语》《学而篇》中说:"泛爱众,而亲仁"."仁",即"爱人".后来,韩愈在《原道》中也阐发了类似的思想,并明确提出:"博  相似文献   

4.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5.
胡舒 《各界》2007,(6):9-10
该文不欲探讨《论语》中治国治世这方面的论述,而是力求围绕人之“仁”,从人心最初开始,寻找孔子论“仁”的思路,即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逻辑和推演方法,从而获得对今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一)所谓“推己及人”,是说从自已本身出发,拿自已和别人作比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并且反省自已,对自已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经过进一步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已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一般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具有了仁德的人,也就具有了各种美德。他认为实现仁德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有所树立,首先要别人也有所树立;自已有所通达,首先要别人也有所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9.
因人施教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因人施教的故事。 司马牛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怎样实践仁德。孔子深知,司马牛最大的缺点就是‘多言而躁’,于是对他说:‘仁者,其言也讷。’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6,(7)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1)施:旧读shi,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经典《论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仁义为先、乐天知命等方面。不过我们也要对此辩证分析:“仁者爱人”不能等同于“以民为本”,“礼治”不能等同于“法治”,“圣人之治”的理想只是乌托邦,“天命”信仰仍旧包含迷信成分。在客观分析《论语》中廉政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之后,在扬弃礼制、仁义、君子人格、天命信仰等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论语》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表现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根基,人民至上是官德的核心,集体主义应成为所有人的基本处世原则,共产主义是值得所有人拥有的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儒家经典《论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仁义为先、乐天知命等方面。不过我们也要对此辩证分析:"仁者爱人"不能等同于"以民为本","礼治"不能等同于"法治","圣人之治"的理想只是乌托邦,"天命"信仰仍旧包含迷信成分。在客观分析《论语》中廉政思想的时代局限性之后,在扬弃礼制、仁义、君子人格、天命信仰等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论语》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表现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根基,人民至上是官德的核心,集体主义应成为所有人的基本处世原则,共产主义是值得所有人拥有的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4.
气节     
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作者简介】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在家塾读书,《论语》当然是必读的。不知怎么知道了赵普“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故事,立刻也有了“治天下”的大志。那时《论语》已将近读完,自己翻来翻去查找,不知赵普用的是哪半部,更不知道如果象我这样读完了全部,又可以治什么。请教老师,他也说不明白。我很失望,于是自己动手来研究(请不要见笑,当时的确自命为研究)。先想找出《论语》中一节与一节之间的联系,先后次序之间的微意,进而找出一章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3,(5):48-48
<正>【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睇。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中关涉"仁"的语句为主要依据,从三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层次对其体现出来的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2):136-137
20世纪语言哲学崛起,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主流。《论语》及孔子的语言思想,从古至今研究者甚多,但是,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研究《论语》的著作并不多。孔子围绕着"真假"、"是否"问题,提出了"信"、"行"、"仁"、"德"等多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说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但我很长时间不知道它的出处,也没有去深究,直到读《论语》时才知道这原是圣人之语。《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