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非常丰富。就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来说,中国近代"政治内生态"的分化性、中国近代"政治外生态"的"弱肉强食"性分别是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标准的生态德育思想、"众善"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道德环境论指导下的生态德育观、"团体合作论"视角下的生态德育思想等几个方面。研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德育思想的内核是对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规范的积极思考,也是对当代国家和人民现状的积极理解,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的丰富和坚持。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国外近现代德育成果。其主要内容是:以德兴国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道德原则;立德树人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标准;德育为先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理念。研究习近平德育思想内核,有利于国民道德品质的完善、文化建设根基的夯实、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3)
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失链性;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维护个人权利。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一,德育目标阶级性的差异;第二,德育内容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注重理想性人格的建树,美国更注重社会现实性;第三,德育实现途径的差异:中国高校德育重理论性轻实践,美国高校德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蔡少惠 《学理论》2013,(30):392-393
中国和朝鲜由于地缘政治、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由于对外开放程度及建国历史等的不同,两国德育目标在指导思想、地位以及引导路径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中国和朝鲜两国青少年的德育目标上的异同,我们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国锋 《学理论》2013,(15):355-357
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中国自古重教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许多经验、规律。从为人处世,到治国安邦,给我们当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古代礼教与中国传统德育的简单陈述,引出中国礼教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戴淑君 《学理论》2010,(14):184-185
社会转型时期不完善状态使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受到冲击,道德世俗化和多元化使高校德育缺乏共同认同的道德背景和道德氛围,教育的重知主义倾向问题的存在,使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文本到人本、结合和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德育人际环境等途径,探讨提高高校德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朱慧 《学理论》2010,(21):231-232
从主体性德育的研究角度,将中国学者对主体性问题、主体性教育及主体性德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林  张晓宾 《学理论》2013,(23):361-362
传统节日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又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优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是极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德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模式的研究对于德育理论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德育模式研究具有多元性与针对性强,民主性强,理论性强等特点,这给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有助于我国的德育模式研究在原有德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深刻认识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自然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应当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推动高校德育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航 《学理论》2009,(28):194-195
无论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从长远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还是从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看,新时期高校德育都必须创新发展。新时期高校德育实现创新发展要明确指向性、层次性这两个关键问题。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联系、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相联系、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相联系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刘颖 《学理论》2009,(15):264-265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高校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等现象,本文就德育感知能力的内涵及作用、当代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弱化的表现、原因、对策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增强大学生德育感知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这对党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梦思想强化了当代中国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国家观教育的德育价值。并就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教育,弘扬中国精神教育,汇聚中国力量教育,实干兴邦教育,阐述了德育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也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从新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加强德育的意义,大胆地进行德育改革的实际探索,有了许多新的突破。生动、丰富的德育改革实践,促使德育的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局面: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共同探索德育的规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总结自己的经验与借鉴外国的经验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栽培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的德育改革的花朵。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8)
南宋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呈现出"内忧外患"的病态,社会伦理纲常也随之破坏殆尽。重构伦理道德,树立道德价值成为士大夫和各学者所重之事。朱熹以"明人伦""做圣贤"为目标,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唤醒人们道德意识,重构社会伦理道德做出重大贡献。其方法主要包含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引导与防治相结合、致知与实践相结合、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虽然朱熹的德育方法形成于宗法社会之中,但并未妨碍其内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对当今学校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颖 《学理论》2014,(3):180-181
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精华,然而,这些传统在近现代社会逐渐发生变迁,探求其变迁的家庭、社会原因,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结构核心化发展、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传统家庭父子伦理观的变革、母亲解放运动等因素都是中国传统家庭德育现代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梁妍 《侨园》2022,(Z1):109-110+112
<正>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着更高的社会德育要求。以往统一的德育体系标准和教育过程亟须改革,普适化的教育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理想目标,需从多角度促进道德发展,其中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不失为理想切入点,在此背景下进行草原文化和干群德育研究,可以深挖草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以促进草原复合型文化发展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