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求贤》2013,(2):58-60
一位年过八旬的美国学者,在10年之前,立下志向要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亚洲重要发展的图书。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邓小平身上。他认为,亚洲的重点在中国,而对中国现代进程影响最大的,正是邓小平。他花掉了10年时间,写出来一本《邓小平时代》。这位学者,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一本《谁来养活中国?》遭到中国社会和舆论的普遍反驳,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中国人对他刮目相看。十年后,这位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该校名誉教授。今年,他又推出了《地球不堪重负:水位下降、气温上升时代的食物安全挑战》一书,书中谈了他对中国食物安全形势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与中国人比起来,印度人的生活真是慢到了让人恨不得要猛抽一鞭子的地步。印度德里很多中产阶级家庭,早起后,先泡一杯印度早茶,再从邮箱里取出《印度时报》或《印度斯坦时报》,不紧不慢地从头读到尾,并不时与  相似文献   

4.
他是信仰坚定的革命家,他在英勇就义前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位只读了11年书的农民的儿子,是如何度过他的学生时代的?  相似文献   

5.
正《重庆日记》,是印度新闻记者、作家多索·弗兰杰·棵拉卡(Dosoo Framjee Karaka或D.F.Karaka)的一本个人日记。棵拉卡,1911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林肯学院攻读法学。在校期间,棵拉卡开始着手撰写纪实类文学作品。1938年棵拉卡回到孟买,任《孟买记事报》记者,之后升任该报编委。二战期间,棵拉卡作为战地记者采写了一系列深入报  相似文献   

6.
谭云山,这位当代鸿儒,泰戈尔的忘年之交,用他毕生的精力构筑中印文化桥1956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陪同下,周总理参观了著名学府——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他高度称赞该院院长谭云山“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数年后,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亦赞美谭云山“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为印中两国文明更好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谭云山名不虚传,不愧为一名孜孜不倦的著名学者,中印友好的杰出使者,情系故园的爱国者。寄名云山志存高远谭云山,原名启秀,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长乐村一个颇有…  相似文献   

7.
据上海《社会报》载,一名学者1986年11月20日在该报举行的座谈会上提出:“大公不能无私,要为个人主义正名,并希望对此展开讨论。”这位学者说."对个人主义怎样认识,是属于观念更新的间题。社会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人组成,怎么能否认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8.
妙语答记者     
胡琴 《学习导报》2010,(6):60-60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第三片,记者受宠若惊,虽然肚子饱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9.
正《红色中华》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它在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毛泽东为《红色中华》报的创办、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红色中华》的创办积极筹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宣传大会的召开情况,扩大影响,红色中华通讯社于大会召开的当天成立。会后,根据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需要,《红色中  相似文献   

10.
刘明钢 《湘潮》2013,(3):50-50
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印地语期间就关心中印关系,毕业后又长时间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1960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始于1900年,常规每5年一届,素有"史学奧林匹克"之誉。中国自1905年即关注大会,向达、蔡元培、傅斯年、胡适、顾颉刚、刘大年、季羡林等几代学者都积极推动过中国与大会的交流。《中国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影像史料》将陆续公布这方面的珍贵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陈青娇 《世纪桥》2011,(15):16-17,34
从1920年12月到l924年7月,周恩来在欧洲赴法勤工俭学三年半,利用《益世报》、《少年》和《赤光》等报刊阵地探求革命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向前发展,并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1928年来到上海,此后有门年未曾离开中国。他曾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曾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台湾等地采访,后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1936年他揣着宋庆龄的介绍信,冒着生命危险访问了陕甘宁边区,1937年7月完成《西行漫记》,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这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情况的最早最详尽的报道,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长年封锁。1941年因对“皖南事变”作了如实报导,被国民党反动派打击、被迫离开中国。1942年至1943年间…  相似文献   

14.
<正>萧楚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宣传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他于1922年入党,先后任《新蜀报》主编、《中国青年》编辑、《中州评论》主编,1926年初来到广州,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农讲所、黄埔军校任职,1927年  相似文献   

15.
在红二方面军的长征队伍里,有一位由8名红军战士轮流用滑竿抬着行军的儒雅老人。他年近花甲,发已染霜,虽体弱多病,却精神程铄。一路上,任迅时、贺龙等领导人见到他时,都用尊敬的口吻与他招呼,问寒问暖;末了,总得叮嘱抬滑竿的战士们要注意保护老人安全,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这位老人就是周素园先生,他当时年已57岁。从创办《黔报》到隐居读书周秦园老人,原名周培艺,贵州毕节人,出生于*879年,为前清贡生。由于他天赋一支妙笔,“叙事持论都明白晓畅”,因此,很受社会刮目相看。1907年,周素国创办了贵州第一张日报《黔报》,…  相似文献   

16.
妙语答记者     
胡琴 《新湘评论》2010,(6):60-60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183;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第三片,记者受宠若惊,虽然肚子饱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17.
王辉强 《党课》2014,(14):64-68
谈起印度新任总理莫迪,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度被印度人民誉为政治强人的他,也被一些反对者斥为怀有宗教仇恨的“独裁者”。包括《撒旦诗篇》作者拉什迪在内的十几名印度知名艺术家和学者甚至还曾联合给英国《卫报》写信,称“莫迪将加深印度的宗教仇恨状态”。  相似文献   

18.
1 龙岩县城。杂乱的街道上几名脏兮兮的报童在高声叫卖报纸:“卖报、卖报、《星光报》、《闽西日报》……”2 “悦来”酒楼。“来,买一份报。”范老板丢几枚铜板在柜台上,报童给他递上了一张报纸。“闽西共匪已被肃清.共匪头目邱某被击毙,委员长南京发来贺电,本邑军民不日将召开祝捷大会……”  相似文献   

19.
少时从历史课本中知道了《黄帝内经》,脑子里的印象仅止于这是一部古代医学名著。前不久从—位学者手中借得一本《黄帝内经》,依然没读懂这部“天书”。“大学时我也没读懂。”借给我书的这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学者告诉我。然而,就是这位当初没有读懂《内经》的大学生,如今成了专事《内经》研究、且成果斐然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云梅 《支部生活》2010,(12):48-48
2001年,一位云南人以“能用塑纸吹奏多种风格的歌(乐)曲,并能模仿人声与鸟语,音域宽一个8度以上”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成功,香港媒体和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中国音乐报》、《北京青年报》等争相报道。这位被同内外音乐评论家称之为“有一身绝技”的“音乐奇人”名叫胡荣坤,昆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