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这首《春江晚景》所写的河豚,是一种肉质鲜嫩而肥美的鱼,可其皮及内脏、血液都有剧毒,尤其在产卵期毒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运用上的参照,来发掘诗歌背后苏轼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古往今来,劝人勿贪保廉的佳句可谓汗牛充栋、苦口婆心。如春秋时的鲁相公孙仪的“……受鱼失禄,无以食鱼……”,宋代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明代山东巡抚年富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相似文献   

4.
重读苏轼     
正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名句为大家所熟记。提到苏轼,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的一些内容过于急功近利,损害了百姓利益,因而不被变法派赏识,被迫离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保守派执政,本该重新被起用的苏轼却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又不得保守派认可。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到遥远的海南岛。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和失意的情况下写出的一部作品,包含着博大深远的睿智思想和美学价值。苏轼以一种颇为起脱的思想理念审视人生,通过无争、去奢、少欲、知足的和谐元素去蓄养心态。苏轼对于“变”与“不变”的认识,对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把握,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苏轼通过诗化的语言、思辨的思想表现了一种审美性的人性礼赞。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待人接物中,很善于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脚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边。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却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  相似文献   

7.
苏轼治时疫     
崔洁  黄海涛 《党课》2020,(6):90-91
苏轼在地方任官时,曾以“圣散子方”治时疫,后来,他将这个方子传给了庞安时,庞安时将其记录在他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苏轼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18年后,也就是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相似文献   

8.
东坡治杭     
宋元佑四年(1089年),为避开朝廷党争,连上四道奏章请求外任的苏轼,被任命为浙西地区行政长官兼杭州太守。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熙宁年间,在杭州任通判(知州副手)时,苏轼曾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时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  相似文献   

10.
朱国勇 《奋斗》2011,(1):62-63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见书案上写着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不由哑然失笑。虽说王安石作诗喜作巧语多辟蹊径.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吧。这明月哪里会叫,黄犬又如何能卧于花心?不通,不通之极!于是,苏轼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改后苏轼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看苏轼词赋,尽管是不求精读,只求要义,心中还是颇生感慨,苏轼晚年的词道尽了一个大学问家仕途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看了苏轼的词赋,感触最多的是他借物言志、触景生情,诙谐讽喻、笑看人生,尤其是晚年的词赋,把人生的曲折荣辱、心境的豪放哀怨、世态的富贵炎凉把握得甚为精准,这些大抵都来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精湛的诗文修养。苏轼无愧为“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13.
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1092年2月,苏轼从颍州移知扬州,到8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扬州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为官之道和一心为民的作风,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苏轼一到扬州,发现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丰年还不如凶年好过,于是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  相似文献   

16.
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宋诗的奠基者.词题解放的开山人.又是赋文领域“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千古风流人物各领风骚.但是诗词文赋乃至书法绘画中都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全才.则苏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7.
“不是当前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清人王煦的这两句诗形象地道出了苏轼《赤壁赋》的巨大魅力。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历来以景成文者居多,以文成景者少。然而苏轼的两篇赋竟使黄州赤壁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凭吊、向往的地方,并给许多画家、戏剧家、雕塑家带来创作灵感,使黄州赤壁的名气反在真正的三国赤壁之上。生物界有全息胚学说,即生物体内任何一个相劝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沿着这一思路,本人拟从苏轼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前赤壁赋》着手,来探寻苏轼散文魅力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苏轼故里眉山市东坡区,这句警示镌刻得尤为醒目。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2012年东坡岛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东坡区土地乡原人大主席邹汝  相似文献   

19.
雪飞 《党课》2014,(10):87-89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轼不仅文采飞扬,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