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犯罪动机在支配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主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使犯罪主导动机恶化 ,即犯罪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 ,激发更加恶劣的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的恶化是有规律的。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犯罪主体所面临的恐怖程度 ;二是犯罪主导动机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的自我评价 ;三是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2.
犯罪动机是犯罪主体的恶性需要超出社会允许的范围而又不能自觉进行调整和压制时,在环境条件具备和特定目标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种激发并维持其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动机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和掌握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在侦破案件和审判案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动机与预防犯罪有密切关系,因此,减少或消除犯罪主体产生犯罪动机,是预防或减少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或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而犯罪目的则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动机和目的是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犯罪人主观恶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和定罪量刑时必须考虑的情节,动机和目的已被审判实际工作者所重视。而作为构成犯罪心理的因素之一,它  相似文献   

4.
对犯罪心理如何理解,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在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高地血同志在他的心理学研究《歪曲形态论》中写道:“犯罪心理概念只涉及犯罪动机的形成和犯罪意志支配的犯罪行为发展的范畴”。他认为,刑事法律主要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区别犯罪种类的,但是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种类却不能这样划分。就是说只能从行为人决意犯罪的意识上的起因,即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以及为要达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犯罪手段  相似文献   

5.
犯罪活动是由犯罪需要和犯罪动机所驱使的。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始动、导向和强化的作用。而犯罪需要则是构成人的动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 ,为犯罪动机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指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 ,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促使犯罪行为朝着犯罪目的进行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现行刑法理论中的“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实际上就是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与一般行为动机的显著区别在于其负价值性、立法意志选择性以及与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的关联性。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犯罪意志的核心内容 ,不是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确立犯罪动机的选择要件地位。  相似文献   

7.
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其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分析,以充分发掘犯罪现场犯罪信息源中的犯罪信息,这对开展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活动以及"刻画"犯罪人,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公交系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通过对2004-2018年我国公交系统发生的33起个人极端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该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多具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犯罪动机多是为了宣泄情绪、报复社会,犯罪行为具有预谋性、突发性、极端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该类犯罪是犯罪人自身心理问题、社会保障不足、媒体非理性报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应从高危人员管控、社会制度建设、媒体制度建设、公交系统的安全防范建设等方面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支配下的犯罪行为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犯罪掩盖等有密切关系。在侦查实践中 ,犯罪心理痕迹对案件性质、作案动机的分析及侦查线索和方向的提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犯罪动机的规律性对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犯罪动机的概念、性质、过失中的无意识动机和犯罪动机功能独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犯罪的心理背景或原因,犯罪人分可为分为三类:第一,由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反社会人格犯罪人;第二,由社会化障碍引起的犯罪,即犯罪人格犯罪人;第三,由心理障碍引发的犯罪,即心理问题犯罪人。对犯罪人的了解程度,是高校预测和防控大学生犯罪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犯罪人罪后情状分析能为侦查机关在划定侦查范围、追逃、阻止继续犯罪、获取证据、深挖余罪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侦查工作意义重大。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是犯罪心理学的三大变量系统理论,事实基础是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后所面临的环境,以及渗透到生活领域的各种社会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互动关系是故意杀人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杀人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这三个阶段,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影响甚至推动了杀人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在杀人犯罪行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害人过错这一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犯罪故意的哲学思考宋庆德我国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它并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当我们研究犯罪故意的...  相似文献   

15.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动机受外界情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现场转化,其包括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被害人在犯罪现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促使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向着良性方向转化,进而弱化甚至放弃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免受或者少受伤害,从而达到控制犯罪、预防被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互连网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形式。社会原因是网络犯罪发生的大背景,而个体原因则是网络犯罪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力。具体的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实施的,所谓个体原因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导致犯罪产生的因素。犯罪人的个体原因不能单一性地导致犯罪的产生,但是犯罪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个体原因的作用。网络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及行为结构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7.
犯罪机动,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传统定义,是指推动或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笔者认为,这一定义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其一,这一定义不切实际地扩大了犯罪动机的范围。将犯罪动机说成是发起“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无异于肯定了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也存在着犯罪动机,或者说它至少不能回答它们是否存在犯罪动机。其二,“内心起因”并不是犯罪动机根本的、唯一的属性。事实上,犯罪动机不仅是发起  相似文献   

18.
犯罪决策是潜在犯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前就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较多,可分为影响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影响犯罪成本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水平、负性情绪预测、动机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等心理状态,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性,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影响犯罪收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论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是犯罪行为人的精神异常。变态心理犯罪没有明确的动机或其动机十分荒谬,其犯罪行为依心理变态的不同表现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变态人格和性变态者的犯罪行为较为复杂、隐秘,而精神病患者与智能缺陷患者的犯罪行为却较为简单、突然。基于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危害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预防这种犯罪行为的立足点就是减少变态心理的发生和对业已发生的变态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贿赂犯罪多采用"一对一"的隐秘行为,其特点是犯罪过程预谋化,犯罪手段隐秘化,犯罪心理复杂化。研究认为,贿赂涉案者的犯罪准备周期长、过程复杂所增加的认知负载有利于诱发案件相关信息的特征性的脑电位;贿赂犯罪行为隐秘、涉及人——钱——物等记忆强度大使脑监控难,有利于将特定的与案件相关的特征性的脑电位和特定犯罪人联系起来;贿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