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和目标。本文拟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浅见。一、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根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认为:人是宇宙的诞生物,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效法其规律以求得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应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建立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丰富的宇宙精神、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和用之有节的实践伦范。"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也体现着生态伦理观,其中包含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构建当下社会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也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挖掘出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由此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宏观、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观。从这个角度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提炼出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争取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三个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而不同";人与自我的关系:"内求自省"。  相似文献   

4.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22,(44):76-77
<正>中华文明“斯为美”、最为贵的“和而不同”之道,是文化的智慧,文明的大道。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呼喊:共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而不同。何为“天下大道”?就是“和而不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最基本、最厚实、最丰富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智慧,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石。推行“尊崇王道”“反对霸道”的王道睦邻交往观为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提供政治启示,主张“天下一家”“万国咸宁”的协和万邦天下观为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安全启示,提倡“以义为先”“立人达人”的先义后利伦理观为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提供发展启示,奉行“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和而不同文明观为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提供文化启示,倡导“天人合一”“生生之道”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生态启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宝贵思想资源,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之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解决"究天人之际"这一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思路."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作为生态伦理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对我们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维护和平、合作共赢的复兴之路。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和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不断追求与传承的优秀理念,也是我们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基因。深刻把握中华“和”文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联,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9.
宇宙起源     
陈连山 《前线》2017,(1):98-100
<正>神话是原始人的宇宙观、世界观,而原始人认为事物的本质都是在它诞生的那一刻确定的,所以,所有的神话体系都必然地包括宇宙起源神话。混沌宇宙在空间上茫茫无际,在时间上永无止期。环顾大千世界,物种繁多,五彩缤纷。要追问宇宙起源,就必须把万物都归结为某个最原始的存在。有的民族说它是水,有的民族说它是空气。中国古人超越了具体物质,把最原始的存在描述为混沌:  相似文献   

10.
孙代尧  李健 《前线》2017,(3):38-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革命文化用唯物史观观察自然、人生和社会;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崇尚利己的个人主义。近代以降三者之间的碰撞历史,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只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并借鉴西学合理成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正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今年初,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进一步弘扬贵州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秉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可以让我们记住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体悟和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存在高度的契合度。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中,  相似文献   

13.
胡伟 《理论导报》2011,(7):40+51
中华经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共同的哲学命题,它源于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也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严格遵守的行为法则:天人合一文化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它应该是后现代文明所持有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14.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确立和发展,到宋明理学时代趋于成熟。理学诸子从宇宙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说,使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上认识论的杰出成果。将其从哲学命题转化成治国理政之政法实践上的“以和为贵”,并在法律理念和制度上予以谋划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贤臣明君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本文从“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两者之关系契入,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内涵、变迁和实践,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华法系中的制度体现,以和为贵之中国传统法律表述,如追求限讼、息讼乃至无讼的制度设计,礼法融合之法律精神,以及以和为贵的古代司法实践等,进行了阐述。指明了“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等民族理念,在当下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4,(18)
<正>文化是民族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就像生物基因携带着决定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全部生命信息,文化基因作为一个民族世代遗传的精神文化心理结构,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中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民为重君为轻、民为邦本的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思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兼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02,(4):22-22
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这是中国古人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得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也像日月的运行盈虚,四时的消长变化那样,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变化着的宇宙和变化着的社会当中的人,也应顺应这一规律,以变应变,这样才合乎“天道”,从而使人的行动能趋利避害,获得最佳的效益。这也是古代《易经》作者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叶兰 《前线》1964,(15)
庸俗进化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形而上学理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唯物辩证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这两种对立  相似文献   

19.
王继训 《理论学刊》2007,(7):99-103
先秦诸子对宇宙观的问题并未给予普遍的重视。到汉代却大不一样了,讨论宇宙观成为思想界的时髦,许多著名思想家似乎都有自己的系统宇宙观。迄于曹魏,宇宙观却为之一变,并为其后玄学独特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弄清楚宇宙观在思想史的重大历史意义,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