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亭 《世纪桥》2011,(23):62-6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力度,坚持走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是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出现了忽视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污染、缺乏整体规划等现象。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宁夏因先天自然条件和特有地理位置,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  相似文献   

5.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7):101-102
2012年的6月24日,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中偶然挤到了快乐大叔的面前——世界上最后一头象龟于当日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去世了。这只象龟就是曾经闻名全球的“孤独乔治”。  相似文献   

6.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生态文明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人对自然态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当今生态文明,人对自然的态度相应经历了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转变。同时,人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现在人类要想解决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1)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态需要最终通过对生态产品的消费得以实现。生态产品是通过自然界和人类劳动提供用来满足人类生态需要的产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原理,将生态化的原则渗透在各个环节,是解决生态需要满足的基本路径。社会生产过程的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生态需要的满足路径就是生产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生态产品,交换和消费生态产品;实现这条路径,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满足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即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公平、绿色交换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需要我们在面对各种矛盾困难考验中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10.
优美在字典上的主要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用尽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0,(6):F0004-F0004
三汇镇位于合川区东部,因老龙河、榆钱河、蒿枝河三条河流在此相汇而得名。全镇幅员面积88.柏平方公里,辖九个村、四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生态伦理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日益进步和经济飞速增长,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越来越大,作为社会财富创造主体的现代企业,应该相应调整自己的经营哲学,让企业生态伦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保理念的司法实践,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公平正义制度保障提供了一条法治进路。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破除了旧有的法制藩篱,原告范围逐渐扩宽,司法救济不断强化。新时代,为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必须制定专门立法,强化检察职能,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坚固的法治屏障。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不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还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生态文明内涵进行分析,对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行检验与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有助于我们走出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指出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分析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等问题,揭示出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克服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片面认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在消费需要动机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彦和教授长期致力于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并在1993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消费经济学专著《消费者行为互补论》中,提出了需要互补理论。该理论与需要层次论相比,有着显著不同。本文认为,需要互补论不仅是对需要层次论的继承,也是对需要层次论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和传统“生产力”定义 1.“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霞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性运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针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森林,从而使其变成不毛之地的教训,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  相似文献   

19.
哈文丽 《当代贵州》2012,(28):48-51
绿色理念不断提升的贵阳共识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为主题,顺应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如是说。2012年7月27日,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召开。从2009年第一届开始,每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都会形成一个贵阳共识,这些共识,让人们看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