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湘 《新湘评论》2024,(1):56-57
<正>近年来,溆浦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为契机,与长沙市雨花区共建“雨溆工业园”,促进两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溆浦县域经济从全省15个重点帮扶县排位第十跃升至第一,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雨花区高质量发展首次挺进全国十强,稳居中西部省份城区第一;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1+1>2”的效果。经验做法被省政府综合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全省“五好”园区建设推进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2.
王立胜 《当代贵州》2022,(29):74-78
<正>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关系,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乡村振兴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关系。县城一头连着大城市,一头连着广袤乡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纽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节点。县域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突破以县城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重分析县域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乡村振兴是运用国家力量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切入,以“空间—功能”为分析框架,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县域功能定位及实践路径。县域既是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又是能够完整囊括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基础单元,同时还是最直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单元。因此,县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运用建制性权力和权威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的政策执行力,具有以县城为龙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承载力,同时还具有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力等功能。探索县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以县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融合;坚持系统理念,优化配置以乡村为主体的城乡公共服务;坚持共享理念,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重大部署。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迈人了新的历史阶段。当前,甘肃县域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关口。  相似文献   

5.
<正>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镇域兴则县域兴。近几年,莱州市按照"突出优势,分类指导,产业引领,特色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全市财政收入过亿元镇街达10个,占镇街总数的60%,其中过5亿元的1个、过2亿元的6个,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引导各镇街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制定特色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了临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资源产业、商贸旅游等镇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镇域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湖北省枝江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抢占产业裂变全新赛道,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三篇文章,突破式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智能制造、新生态绿色食品、新电商“五新”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挺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2021年,枝江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98位、中国工业百强县第79位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87位。  相似文献   

7.
郑湘 《新湘评论》2023,(18):24-25
<正>近年来,溆浦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以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为抓手,与长沙市雨花区共建“雨溆工业园”,探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2022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县。  相似文献   

8.
芶红礼 《当代贵州》2022,(Z5):92-93
<正>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枢纽和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县城发展提质升级,不断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新征程新阶段,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找准定位,扬长补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新的历史阶段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乡村振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明确了“如何推进”“振兴什么”“怎么振兴”。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成果,从内在要求看,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和建设农业强国。当前,以高质量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环节和后劲所在,是建设幸福京山的强大动力.加快乡镇差异化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课题.只有解放思想,立足产业,深挖资源,放大优势,才是加快镇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推进幸福京山建设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1.
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强则全省强,提升全省经济实力的潜力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2008年平安县将结合县情,以工业发展为核心,主攻民营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构建109国道沿线小型加工业“产业带”,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培育特色经济,提升劳务经济,构建湟水沿岸特色设施农业“经济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发展为依托,搞活商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努力建设平安物流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文禄 《当代贵州》2022,(46):62-63
<正>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把富民和强县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围绕主定位实施主战略,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贵州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现实需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举,是增强全省经济实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关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贵州各县级行政区因地制宜,选准“赛道”,瞄准—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将优势产业做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单项冠军”。本期当代关注聚焦贵州县域经济“单项冠军”相关县(市)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4.
黄承伟 《新视野》2023,(3):67-7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方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需要从理论维度、推进路径、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理解和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个乡村”,扎实推进“三个现代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5.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必须根据福州市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市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部署,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壮大我市经济总量,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帆 《理论导报》2023,(4):28-30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党中央对“三农”发展的理论认识在深化,我国的“三农”工作也站在了新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尉氏县洧川镇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要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抓好镇域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形成镇域经济的先导区和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并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更好地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全过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文化赋能,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激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动能,全面释放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活力。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四强”行动,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旨在实现甘肃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将“强工业”置于首位,则明确了工业经济发展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省会兰州市经济发展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划重点     
《党课》2021,(2):5-9
习近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