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爽 《学理论》2013,(11):31-32
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伦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与中国现代化特殊际遇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伦理文化变迁的必然性与内蕴性,指出伦理道德的现代性是现代化中社会主体行为的思想根源、现代化运动恒久的精神动力和深层全面现代化所指。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依据不是纯粹的政治经济问题,人的心理、思想、行为、态度的现代化,同样也是判断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人的发展水平是评判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根本指标。只有人具有了现代性的品质,才能长久有效地维持、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及其成果。当前学界,普遍对人的现代性内涵进行研究。对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性阐述,人的现代性的特征概括及其构建途径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人的现代性的溯源研究,阐述现代化社会中构建人的现代性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分析人的现代性构建现状及其发展瓶颈,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人的现代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符号,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虚无主义的盛行。“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单纯理论,它也植根于中国现在正在展开的现代化运动”。而网络时代是  相似文献   

6.
相对落后的农村虽然远没有实现器物和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然而漫溢着的现代性却成为乡村社会的一大景观。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张与矛盾是由于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等子系统的变迁速度不匹配所致,它们之间的冲突引致了农村居民内心的焦虑以及社会失范乃至政治不稳定等诸种社会现象。本文从乡村现代性的获得及其特征以及它与乡村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着手,试图理解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属性以及它与农村政治秩序的勾联。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2)
从早期政治发展研究衰落的特定时代入手,探究政治发展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人们会发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学界发生的后现代思想转向才是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现代化研究迅速衰落的深层原因。正因为后现代派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动摇甚至消解了启蒙现代性话语,才导致作为启蒙后果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无法继续下去。研究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政治发展很难脱离文化现代性来做价值无涉的研究。因此,对未来的政治发展研究而言,不但不能忽视或者回避文化现代性的要求,更要在启蒙现代性丧失话语有效性的今天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当然,研究者不是简单地重拾启蒙现代性,而是在充分吸收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对文化现代性的内容进行重构,从而揭示出规范层面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现代化运动作了简略的历史回顾,并指出,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林 《理论探讨》2012,(5):57-59
“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后果使西方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但是西方文化自身却不能使自身摆脱危机,只有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才有可能找到解决之道.中国古典美学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即天人合一理念、儒道释三种文化的统一和真善美三种价值的统一,可以为解决西方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提供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11.
政党的现代性是建立在社会现代性基础之上的,同时,政党的现代性又对社会现代性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保持先进性的政党,才能及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保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僵化、保守、落后的政党只能被历史淘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只有认真解决理想信念、批判精神、主体意识、奉献意识、民本意识等现代性理念缺失问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自觉、自信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修正自我,真正把自己建设成为以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先进、清廉、纯洁的政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包含两个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维度:一个是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另一个则是审美现代性或文化现代性。虽然同样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但路遥和贾平凹的创作具有不同的现代性追求,前者侧重于启蒙现代性,后者则突出表现为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在当代中国,既是一项正在进行而又未完成的事业与方案,又是一个有待建构的问题。它需要我们:一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二是科学认识现代性的价值二重性;三是确立现代性的整体性理念;四是深入挖掘自身传统资源;五是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自17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已经浸润世界每个角落。生产及交往的世界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复杂化。复杂现代性成为各国通往现代化的关隘,被迫在冲突与误解中前行,而对复杂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是各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在复杂现代性中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就必须把批判西方自由主义与坚定中国道路相统一,把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把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鲍曼是反思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现代性的文明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但毫无疑问是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理性、官僚体系和社会园艺工程等,使大屠杀的发生成为可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不是一种断裂,而是充满关联。后现代性的世界是一个价值文化多元、自由多安全少、宽容和冷漠并存的世界。在后现代性的世界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已成为主流,人们快餐式地享受着文化、参与着政治,以游戏的精神对待着生活。全球化使时空压缩,距离可以很容易地被超越,处在全球化中的人们都是游客。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后现代性研究的超越。流动的现代性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就是指现代社会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在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安排和理性化的文化精神。在当今时代,现代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9.
发轫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现代性指引人类创造了伟大的现代文明.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将现代化建设作为自己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追求现代性成长,表明现代性仍是人类未完成的谋划.现代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势,为当前社会发展指引着方向.然而,社会现代性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警示我们不可盲目地对待现代性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意识形态批判应是必然的思维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性成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社会的总体性视阈,既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维度肯定了现代性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出场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又以批判性的思维对现代化负面价值进行了病理学分析与批判。这启示我们对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应采取辩证的态度。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给我们破解中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两难选择提供的明智未来就是建构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性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