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人为本"意识的增强,刑事法官不再被简单看作普通公职人员,刑事法官内外并重的法治地位使其在刑事司法乃至整个社会法治进程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将以此为视角,结合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来探讨法治进程中刑事法官的砺炼,具体指加强"人权保护意识"、转变"逻辑思维模式"、坚定"程序合法观念"和提高"裁判主持技能"。  相似文献   

2.
王淑荣 《时代法学》2006,4(2):26-30
西方古代法治理念的演变一直影响着法官职业伦理的发展历程,之所以从希腊人入手考察法治理念对法官伦理演化的影响,是因为希腊的先哲们对正义与法律的观念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们提出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进路是持久的,乃至罗马的法学家们沿着他们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了法官伦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徐龙震 《证据科学》2008,16(2):198-204
瑕疵书证是民事诉讼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特殊书证。瑕疵的存在使书证的证明力受到影响,成为当事人证明主张和法官查明事实的障碍,不研究其存在现象,就无法认识其一般规律。本文分析了当事人对瑕疵书证的运用.法官对瑕疵书证证明力的审查判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瑕疵书证是民事诉讼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特殊书证。瑕疵的存在使书证的证明力受到影响,成为当事人证明主张和法官查明事实的障碍,不研究其存在现象,就无法认识其一般规律。本文分析了当事人对瑕疵书证的运用,法官对瑕疵书证证明力的审查判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法学究竞应否定位为西学,这是中国当代法应该被塑造成何种学问的思维起点。虽然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法学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法学纠缠不清,但中国当代法学不是西学,它应当有自己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使命,也因此应当具有独立的品格。但不排除使用比较法学的方法获取智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中国法学研究日益呈现出两种研究进路之间的竞争。以一些理论法学者为代表的社科法学倡导者,强调"不断从各个学科汲取新的知识"去"发现法律制度或具体规则与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1而以一些部门法学者尤其是民法、刑法学者为代表的法教义学倡导者,则强调以法律文本为依据,"遵循逻辑与体系的要求,以原则、规则、概念等要素制定、编纂与发展法律以及通过适当的解释规则运用和阐释法律"。2前者预测,若按照目前的法学发展趋势乐观估计,"大约30年后,法教义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安平  刘慧贵 《法治研究》2012,(12):115-120
面子文化与司法的关系究竟呈现何种面相,学者与法官基于不同的视角,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完全可以给出对立的解释。从理论上讲,面子文化消解了法律的普适性与平等性,与司法的本性不符,甚至对立,因此,面子文化对司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但从实务上看,法官如果能利用国人的面子心理,巧妙地运用面子艺术,则可以在促使当事人息诉服判、达成调解和积极执行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合乎社会和谐的政治要求。面子文化与司法的这两种对立的关系,深刻地了反映了法治理想与当今司法改革中的现实举措所存在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董淼 《法制与经济》2009,(14):28-28,31
法治这项“社会工程’’的展开,除了立法这一重要过程外不可忽视的就是法官的司法活动。立法是被赋予了一种大体上最有可能使一切受到它们影响的人们都能得到好处的形式从而使法律必然存在所谓的“空缺结构”。自由裁量权不是法官裁判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是行使裁量权的法官不受权力、利益、人情、偏见等因素干扰的“自由”,这正是对法治的选择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在十七大上又重申了这一原则,为实现法治,就必须进行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主要标志,已为各国法律所确认,如何保障司法独立就成为各国司法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而司法独立的关键是法官独立。本文以民事诉讼为视角就法官独立的保障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商业银行在当代法治社会中展现出的特殊角色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视角,对目前规制其社会责任不足的现实困境以及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防控体系,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通过对商业银行在法治社会中表现出的某些社会责任困境进行个案分析,进而从制度层面加以适当的应然性考量。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法教育在中国并不流行,甚至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这一方面归结于中国继承并延续了大陆法系经院式的法学教育传统;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遭受的一系列人所共知的重创,也极大地制约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对外来的法学教育模式——比如普通法教育模式的吸收和借鉴上。法学教育的职业化,仍然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一根软肋——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言说,但却又不能为此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问题,本文在此试就该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一线法官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其沉重的社会责任与不清晰的自我定位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法院自身必须树立以法官为本的理念,并对现有的法官管理、职业保障、审判权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化改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已经在实践中运行多年,这其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也依旧存在着某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不足,特别是在基层预备法官培训方面.近些年,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基层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案多人少一直困扰着法院,这更要求基层初任法官必须具备解决纠纷的能力和知识,以满足广大基层民众的司法需求.而横架于非法官与法官转变之间的良好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故本文以基层法官的任职要求为视角,特别探讨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在对基层法官培养上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预备法官在集中授课和实习阶段需要完善的措施,以期能完善预备法官培训制度,培养出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基层法官.  相似文献   

15.
刘晓源 《河北法学》2012,(12):66-70
从法经济学视角审视法治,可以更深入地透析法治的精要所在。通过经济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地论述人治与法治、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运作成本与法律控制范围成本、激励性规则与惩罚性规则的逻辑关系,揭示法治面纱下的经济学实质。  相似文献   

16.
王申 《现代法学》2012,(2):21-34
法律作为一门独立的体系知识而与其他知识区别开来是人类社会分工及知识分化的必然结果。法律知识具有其内在价值,对于法官来说,法律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自为的目的。法官的知识就是对于正义等理念的沉思。法官必须具有将抽象的法律规范同特殊的个案事件联系起来的司法技巧与方法。法官必须要精通法学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修养。法官的司法实践必须以法律知识为前提。法官既是法律知识系统,同时也是司法行动系统。确认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法官应该理性地思考,在现代法律规范中,所有的规定都应该与人类理性的基本价值、人类行为的实践合理性等基本要求相一致。确认法律必须体现自治的原则。法官要力求达到掌握最完全的法律知识,力求达到最高层次的法的确定性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杜美霖 《法制与社会》2010,(30):295-295
西方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围绕"恶法"究竟是不是法的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自然法学派坚持"恶法非法",而分析法学派坚持"恶法亦法"。本文以纽伦堡审判为背景,以分析实证法学为视角,对"恶法亦法"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19.
韦志明 《北方法学》2010,4(4):101-107
民俗习惯经常影响法官的审判思维方式和语言思维方式。从法理上分析,民俗习惯与法律是具有宗源性关系的,法律是经由民俗演化而来的,法律只不过是民俗的制度化部分。因之,在裁决中以可接受性标准为裁判路径是可行的,即法官要在法律内论证它的可接受性和在法律外(法律与社会之间)论证它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