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耳曼人的迁徙瓦解了西罗马帝国,破坏了旧的社会秩序,而因日耳曼人的落后,却并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新秩序,是天主教会的帮助,使西方重建了社会秩序。天主教会推动“上帝的和平”运动,制止了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天主教会法制参与世俗管理,帮助建立了司法秩序;天主教会从事救贫济世的慈善事业,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文化中,法律与宗教的联系十分紧密,不容忽视,且这一现象由来已久。在西方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法律与宗教共享四种要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可以说,西方法律传统浸渍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情形始见于古罗马,在中世纪尤为明显。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教会和教会法对中世纪西欧的主导作用,探讨和分析教会法的定义、基本渊源及其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于欧洲的法治文明的研究是理论法学界蔚然成风的研究路径.当视角集中在西欧而时间定格在中世纪时,我们会发现最早的法治文明因时因地的在中世纪西欧出现了.并且,考察多元因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欧城市文明发展模式和法治文明出现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自治的制度的研究多偏向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二元对立,本文借鉴历史新制度主义的诸多概念与理论,试图加深对西欧中世纪城市制度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在城市起源问题上,本文努力将城市自治制度起源与城市起源两者区分开来,从制度分析中的结构与行动者两方面探寻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制度的生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与地方自治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遗产,加上封建时代的权力分散结构为城市自治制度的诉求提供了结构性优势。而城市商人主导的市民阶层在行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优势,在与领主的博弈中不断斗争,最终达成妥协,形成了以城市特许状为核心制度架构的城市自治制度体系。而在城市自治实施过程中,随着城市内外权力结构变化,国王与领主的权力逐步通过新的方式渗透到城市治理结构当中去,社会分层导致城市权贵主导的大家族或行会逐步垄断经济与政治管理权力,主导城市自治并逐步形成封闭的寡头统治,以至于触发后来连绵不断的城市底层市民的暴动。这样的自治蜕变犹如政体腐化一样,也呈现出别样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功能主要在于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培养人才,引导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古代中国孔子(前551-前479年)的"私学"规模之大,弟子之多,水平之高,在当时绝无仅有;另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在雅典城外创办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也颇为成功。在这方面,中世纪的西欧大学亦毫不逊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其对沉寂多年的西方法学的再度辉煌可谓功不可没。本文拟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和比较"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这两种不同的办学模式,进而着重探讨中世纪西欧大学对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的种种影响抑或贡献。  相似文献   

6.
萨维尼是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核心人物。在他的主要法律著作中,《中世纪罗马法史》尚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兴趣,无专门介绍,这实是一大憾事。因此,梳理法国著名学者基佐对该书的解读思路,可为我国学界进一步研究萨维尼及其学派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一部关于某个主题的历史学著作,其基本结构大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某主题相关历史的陈述,如其发生、发展、消亡史等,这构成了著作的基础;二是对历史的理论分析,以探究其变迁的原因、规律或意义,该部分是学术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决定其学术价值与学术品格的关键。罗伯特.巴特莱特的《中世纪神判》亦是如此。[1]除导论外,该文的第二、三、六章的主要内容是神判的历史叙述,作为第一部系统性地研究中世纪神判的著作,作者对相关历史的梳理,无疑具有奠基石的重要意义;其余的则主要是“夹叙夹议”,除了对神判消亡原因的分析说明,还有大量的历…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古早期的神学教育为大学,尤其是巴黎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十字军东征与百年翻译运动为中世纪大学的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大学发展的催化剂,萨莱诺大学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城市是大学的依托,波隆那大学就诞生于城市温床中。因为时代的限制,欧洲早期大学离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此时的大学,不论从其价值观念上,还是组织结构上而言,都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东西方现代大学共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必须转换视角,才能真正揭示出中世纪对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统治是有其合理性的,正是在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基督教的统治,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宪政和法治的经验和样式都是西方的,当下中国如何践行宪政和法治呢?<宪政与法治的中国语境>一书从西方经验和中国意义、当下中国法律发展中的中国法律问题的反思和传统与民间的观照三个研究进路对此进行分析,直面中国宪政和法治发展中的问题,解读中国语境下的宪政和法治发展,彰显宪政与法治研究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价值层面看,《物权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新时期方针、路线和新修正《宪法》精神,以人为本,关爱民生,其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物权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效发展的基本指导规则之一;物权法颁布,还使得我国财产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得以建立。从技术层面看,《物权法》又有诸多规则上的困惑,由于未确立一个统一的、逻辑严谨的物权变动模式,极易导致交易行为及裁判行为的困惑;《物权法》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未能表达“业主权”的内在机理,其不当之处显而易见;此外,《物权法》对社会生活条件下主体的诸多法权要求及成熟的理论遵从不够,特别是对民族性特质的法权关系缺乏尊重。  相似文献   

12.
《奁史》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女性生活的重要类书,被史家看作“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存世200余年,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与传统史学观念中对妇女史料的轻视和疏漏有关,造成文献学领域中的重大缺憾。《从女性文献史观出发:〈奁史〉新解》从女性文献史观出发,以女性为主体,走出文字文献的局限,把相关的文化遗存(无论形式载体)看作广义的女性文献,秉持严谨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文本以及各类相关史料进行认真的标点、注释、校勘、比对和阐释,运用性别理论及四重证据法,从细微处入手,重新发掘女性文献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是中美外交中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中美外交中一再声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别国无权干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但不放弃武力;并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指导如何解决对美外交中的台湾问题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已刊行多年。虽已时过境迁,作者笔下的"乡土"正在一步步走向"现代",现代社会已经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托弗·沃尔夫的《司法能动主义》一书对关于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辩论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包括司法能动主义的宗旨、历史源流以及争议焦点等,这对我们深入了解美国特定国情条件下的司法能动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廓清司法能动主义与当下我国盛行的能动司法现象的界限,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借鉴,这不失为对外国法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同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国情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离性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法定性与广泛性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特点。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障下,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上、下册)的编辑出版,凝聚了党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建设意义。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丛书的阅读,笔者有以下几点关于党史研究与学习的思考:一是认识和研究中共历史,应从多元论的角度,而并非单纯的一元论角度。二是研究中共党史,要突破传统党史研究方法,善用政治学科的研究方法。三是要全面地、有连带性思考,举一反三地看待中共党史。四是要在研读中看到关于中共历史的话语群。五是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编纂所利用的丰实史料,还要拓展挖掘与史料相关的载体、空间。六是要真正地读进去一套丛书,读出丛书中饱含的党史的分量、价值。  相似文献   

18.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创作于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作为借鉴。社会团结及其两种类型是该书的主线,作品深入讨论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历史转变和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法律保障及其威胁因素,展示出涂尔干对社会整合与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这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祥民等人在其所著的《中国宪政史》一书中提出了百年宪政史留给宪法学界深深思考的两个问题:先进的宪政理论与落后的公民之间的矛盾、共通的法治理论与具体的国情之间矛盾。中国的宪法学要想向世界贡献点什么,就应当在解决上述两大问题上下工夫,使宪法学真正成为一门在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问,使宪法真正成为与广大公民的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大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解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掘剖析制定《共同纲领》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背景,在尊重《共同纲领》原著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准确全面地介绍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从“双基”中整理归纳出它的显著特点,客观地导引出它的重大意义。解读努力争取使读者在获取经典思想精萃的同时,又能够受到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