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交调研中的人物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生 《外交评论》2004,2(4):72-78
本文对人物调研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从“搜集调研对象人物自己的文章、著作、言论”等六大类别归纳了人物调研的方法。尤其是结合外交工作的需要和外交工作的内在规律,详细地论述了包括“政治思想和政策主张”、“政策的实行、效果和未来动向”在内的人物调研的4个重点方面和其他次要方面,并概述了对人物调研对象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外交评论》2014,(4):1-2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本文首先对经济外交的定义和类别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中国实施经济外交的国内制度结构及其最新演进。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经济外交发展的历史演变,指出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最后,本文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外交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也迎来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3.
杨闯 《外交评论》2005,(6):68-74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外交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因新闻媒体的挑战和首脑外交的活跃而降低。驻外使领馆的外交调研是外交决策的基础工作,是为外交决策服务的。本文主要论述外交调研工作的重要性、驻外使领馆不同的外交调研的要求与分类、调研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对外交调研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外交工作,千头万绪。但就日常工作而言,无非是两大类:调研和办案。外交调研大体分三类:形势调研,办案调研,人物调研。对外交工作来说,调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调研是外交工作的基础“情报”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这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的一句名言。《奥本海国际法》也说,外交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以探讨如何评价外交调研报告成果为核心,从“写法上的衡量”、“工作需要上的衡量”、“内容上的衡量”3个评估外交调研报告的视角,大量地涉及到了如何搞好外交调研、写好外交调研报告等外交工作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文章拟就构建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作出初步的尝试。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与国家各类政治、经济、外交目标之间的不匹配,据此从当前中国国情出发,可以把经济外交定义为“财富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为前提,中国经济外交理论构建的内核是实现财富与权力相互转化的战略与机制,挂钩、互惠等转化战略以及高层战略对话等机制至关重要。未来中国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的四个方向,分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大国经济外交、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7.
外交调研是外交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业务.不会做外交调研,不能成为合格的外交人员.外交调研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其基本程序是确定调研题目和具体目标--拟定调研计划和方法--搜集有关材料--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和思考,形成调研成果--陈述调研成果.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 ,经济因素已成为维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外交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往的加速发展。当今时代 ,正确利用经济外交的特点和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对积极推动我国整体外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毅同志主持外交工作期间 ,一向高度重视调研工作。他经常强调 ,搞外交一定要认真分析形势 ,要“老谋深算” ,做到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他每年都到外交部组织几次形势务虚会 ,把毛泽东思想的战略原则 ,运用到外交斗争之中 ,向中央提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外工作的建议 ,从而保证了我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陈毅同志对如何做好外事调研工作 ,先后作过多次指示 ,对外事战线加强调研干部的培养 ,不断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 ,保证对外工作的顺利开展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陈毅同志有关做好外事调研工作的指示、讲话 ,我已写了专文介绍。现仅就陈…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后,一贯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并积极投身到民间外交的实际工作中去。注重加强经济交流、重视做各阶层和界别的人的工作、善于利用新闻媒体为民间外交服务、重视文化交流等,是江泽民民间外交实践的主要内容。江泽民关于民间外交重要性的论述及其在民间外交方面的亲身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总体外交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外交调研的方法论至关重要。过河需要渡船 ,方法论即是解决过河的渡船问题。外交调研是一个过程 ,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 ,循环往复 ,不应有止。外交调研的第一步是收集材料 ,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外交调研的最后一环是撰写报告 ,成文应讲究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言之有据、表达清晰、鲜明突出、用词精炼、行文迅速。  相似文献   

12.
方炯升 《外交评论》2020,(1):65-87,I0003
通过对中国经济制裁事实的梳理,本文指出2010年后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意愿上升了。研究表明,2010年后中国的经济制裁呈现出"有限的回击"的特征,即经济制裁的强度较低、实际运用的范围有限,且经济制裁仅用于对他国侵犯中国国家利益时的回应。中国运用经济制裁的逻辑在于,中国国家利益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增加,推动中国在传统的外交与军事手段之外寻求新型反击方式,而经济制裁因其有效性、和平性、灵活性等优势成为重要的政策选项,促使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意愿上升。然而,中国与目标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对称性、目标国的低脆弱性与升级战略的可行性等因素,又导致了中国经济制裁的有限性。经济制裁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外交政策工具,但迄今仍处于辅助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比较外交调研报告与普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异同,重在凸显外交调研报告的写作特色和要领;目的在于帮助外交工作人员加深对外交调研报告的理解和认识,为初学外交调研报告写作的人奠定必要的写作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起因复杂,前景难测,这为外交调研带来了信息不确定的困难.从广义方面说,几乎各种类型的外交调研都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外交人员学习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的调研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推理法、归谬法和综合法,为新中国外交界部分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就如何克服调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干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论软实力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传统文化与现当代外交实践、政治经济模式等分别构成了建设今天中国软实力的两大来源。对内对外,我们都应自觉地高度重视发掘、整理、发展并运用中国的软实力。在中国崛起与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文化、政治经济体制与外交政策等为主要载体的软实力将发挥出奇制胜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棕榈油对印尼而言是一种战略商品,但因为种植棕榈树需要砍伐焚烧雨林,易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印尼棕榈油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饱受国际环保组织和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批评与质疑。佐科政府因“亲民”和“务实”的外交理念,强调保护棕榈种植户的利益,重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多边外交舞台和与相关国家经贸关系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积极开展棕榈油外交,为棕榈油争取国际性的合法地位。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反棕榈油情绪的进一步升温,在国内缺乏相关科学研究支撑的情况下,如何为印尼棕榈油产业正面有效发声,获取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成为摆在佐科政府面前重大的经济外交课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国际法上,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是国家的权利。但是随着国际法人本化思潮的日益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外交保护的性质已经转变为国家的义务。然而,无论是各国国内法的趋同,还是人权保护的需要,都不必然导致外交保护法律性质的转变。在国际法上,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仍然是国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认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对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目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举措,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要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新论述,对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对“一国两制”进行了新论述,对外交思想进行了新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新论述,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强调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必须与整体外交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文章结合我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遇到的新课题,例举了10个方面的问题应作为进一步加强外交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例如,对当今时代主题,多极化全球化两大趋势,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中长期战略问题的研究;以及外交与树立中国形象、外交与国内建设、外交与安全、外交与非政府组织、外交与大众传媒、外交业务与技术、外交与队伍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使外交学更好地服务于外交,指导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