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朝礼  殷雪青 《群众》2011,(11):32-34
小康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个民族情结,是历代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是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历史聚焦到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夏青青  江山  梁同景 《群众》2012,(4):66-67
统筹城乡发展足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伞力抓好的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对于奋力跨越赶超、冲刺全面小康的淮安,  相似文献   

3.
小康,小康社会与小康盛世,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和基本价值追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实践的反思中,给予了小康和小康社会全新的诠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方略,使小康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国家目标和我国人民富裕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现代化战略理论是由邓小平提出的。从现代化战略内涵外延看,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工业化”、“四化”,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内容;从战略目标步骤看,分“两步走”实现“小康”、分“三步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对20世纪内“超英赶美”的修订。该战略理论的价值在于超越了社会发展战略即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在以“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双重标志而迥异于西方发展战略理论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部社会》2002,(11):1-1
“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这样预言。 十几年后,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自新世纪始,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陈芳 《西部社会》2003,(1):7-8,14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7.
富裕了的农民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图为浙江龙港镇农家子女举行200架钢琴大联奏活动。本刊资料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礼记》,是儒家提出的相对于“天下为公”,“大同”而言的一种社会。后来则作为比较充裕的家庭经济生活的描述。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小康被定位为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发展阶段。1979年底,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小康构想,他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小康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小康思想启蒙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下几千年 ,中国历代思想家、仁人贤达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 ,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 ,中国人的“小康”情结就这样琥珀般地凝固在历史中。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 2 0世纪 70年代末 ,伟大的思想家邓小平 ,衍承中国“小康”一词 ,设计了中国现代“小康”社会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康之路之发轫。 2 0年如一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春江放舟 ,成功地实现了小康社会“三步走”的“第二步” ,即总体小康水平。如果说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是一部雄伟的史诗 ,那么现时的总体小康水平还只是一个精彩的开篇 ,“中国现在是一部全速运转的经济发电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家江泽民同志在实现“第三步”之间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新“三步走”是对原“三步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是一个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战略杰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去的 2 0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现在伟大的中国人民 ,有 2 0年来成功发展的经验 ;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针 ;有十六大确立的正确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9.
海南特区20年发展战略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南经济特区从建立开始,就对未来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和战略远景。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构想下,海南特区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经济特区经济发展都经过了几个阶段,从最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发展战略,到“八五”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到“九五”的“一省两地”等战略性的调整,到“十五”提出的“四大战略”,到“十一五”的全面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海南经济的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经济发展战略在一些关系海南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错失时机。因此,对于各种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在形成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小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1979年的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最先提出了“小康”概念,并将这一构想设计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自此,实现小康成了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明确目标,而“小康”一词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字眼。结果,我们…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国家的全面小康。“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钥匙,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和谐”才能“小康”,“小康”才能“和谐”。 一、“和谐”才能“小康” 人类对小康社会理想追求的历史表明,没有和谐就没有小康。尽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上,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正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配置,经济发展进入了近几十年来最好的时期,现在叉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保证。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Z1)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他又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79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就说过:“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他解释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资本主义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邓小平文选佛三卷第64页)现在,2000年已经来到了,本世纪末“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吗?…  相似文献   

15.
李纲  史道智 《群众》2009,(10):34-35
当今的时代已经被人们称之为“文化战略时代”。兴化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全面小康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建设“富庶兴化、生态兴化、文化兴化、和谐兴化”目标,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这无疑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如何实现文化兴市,结合兴化实际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以来,浙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兴林 《前沿》2002,1(7):19-23
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是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战略。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努力纠正急于求成的心理 ,矫正过分强调“率先发展论”的思维偏差 ,以脚踏实地地把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贾学武 《西部社会》2003,(1):35-35,42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时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以发展战略的转变,来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社会转型来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加快全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就是要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要按照以人为本谋“三农”和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总体要求,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总体谋划和规划,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性龙头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了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蓝图。1983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苏州,苏州的小康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