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侗族是世界东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伟大祖国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19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交界处,湖北的宣恩、恩施等县也散居有部分侗族。 侗族自称gaeml或geml、jeml。究其族系她属于古“骆越”的一支,有共同居住连片的地域。据古书记载:“岭南梧州一带有侗族”,“峒人散居、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即现今分布在东自湖南城步、  相似文献   

2.
从《祭祖歌》探讨侗族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祖国历史悠久民族之。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聚居在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从江、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共有一百一十万余人①。在侗族聚居境内,也杂居有汉、苗、壮、水、瑶等兄弟民族。侗族,有南北两部方言②:在南部地区的侗族自称为“干”(kgm~(55)),或“金”  相似文献   

3.
侗款文化     
侗族是我国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带。侗族属古百越支系。由于他们大都聚居在山峦重迭、深山峡谷之中,所以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势力在侗族地区相当薄弱。为了维持本民族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的款组织。侗族人称为“款”,异族人称为“侗款”,后人统称为“侗款”。侗款的原意是指侗族社会的“饮血盟誓”的社会组织。也可以说是古代社会遗留  相似文献   

4.
侗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区,地域连成一片。虽然有南、北方言,但是基本上能说通的。居住集中、语言统一,可以说是侗族的两大特点,这在我国上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中是少见的。 侗族是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为  相似文献   

5.
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刊登《侗族是百越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简称《土著》)一文。认为侗族是由其现居区域古越人的一支——“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同时也吸收有其他民族成份。 侗族究竟是从业已分成支系的哪一支越人发展起来的?是当地越人发展成为某一支越人以后,继而演成为今之侗族,即所谓的“土著民族”呢?还是由其他地区的某一支越人演成为侗族而后因种种原故迁入当今侗乡,即所谓的“外来民族”?这是当前侗学研究者对族源  相似文献   

6.
在11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侗族占有140多万(1982年数字)成员。他们分布于黔、湘、桂、鄂4省(区)的毗邻之地,居住区域,近似“船形”的南北狭长地带。在语言上划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又在南北两个方言中,各分为3个土语区。侗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由若干个支系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掸侗”(jaeml danx)、  相似文献   

7.
侗族的起源与形成,是研究侗族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今居住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边境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一百一十余万的侗族人民,究竟是“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中的土著民族,还是从外地迁来的客籍?《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8.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9.
侗族的来源问题,是当代学者和广大侗族人民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不少同志、专家、学者,为此杜撰文章,各抒己见。笔者亦于1980年写出一文,题为《从〈祭祖歌〉探讨侗族迁徙》,刊于《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认为侗族先民来自岭南梧州等地。1982年,又从侗族宗教信仰方面,作《萨岁考略》,载于该刊第三期。现再就文献记载和调查资料,将侗族习俗与岭南习俗作一比较,借以佐证。一、节日。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又说:“南仪州(广西岑溪),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为腊,长幼相尉贺,以为年初,《郝志》曰:“高(广东高州)以谷熟时,取戌日为腊,廉(合浦)之高凉,以十月为岁首”。所谓“腊”者,祭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地带。这里山峦重迭,溪河纵横,林木葱笼,既是山青水秀之地,亦是文明礼貌之乡。侗族历来注重礼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男女平等、崇尚信义,受到了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这些风尚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侗族地区,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到侗族的优良风尚,是由于侗族成员从小到大生活在团结、友爱、互助的环境里,长期受传统的习惯法教育日熏月染,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所以,很有必要对侗族习惯法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 据考证,侗族系上古东夷集团中后来的分支“干越”人的后裔。现在在湘、黔、桂边境侗族聚居系活动在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干越人西迁的结果(包括鄂西南侗族)。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从其先民迁徙开始,至今已4000余年。即使从有充分史料记载的秦代算起,也有2200余年的漫长历史。至于在这三省交界处联成一片,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独特的风俗习俗,并因此而形成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至迟也是在唐宋时期,距今也  相似文献   

12.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13.
一、侗族的族称问题 侗族的族称和族源问题,是侗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学术界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1987年10月笔者的《侗族源于“干越”考》(《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与干越的“干”有音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典籍中释干为“水傍,故停水处”(《易·渐卦》《释文》引郑玄注),又联系侗族“依山傍水”的居住特点,认为侗族自称的kam~(55)、am~(55)、也都是江边、水边、河边的意思。现在看来侗族的自称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不能作出那样简单的解释。因此本文想从语源学和民族学的新角度对侗族自称的音义重新作出解释,以修正以前的观点,但本文不否定前文侗族与“干越”有族源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约有一千八百万,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和小聚居。“大分散”是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各个省、市、县,呈大范围弥漫壮;“小聚居”是指分布在各个省、市、县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地居住,形成小范围的民族社区。我国城乡都存在这种情况,如河南省民权县内很多村的村民都是少数民族,开封市顺河区有回、满、蒙社区。为了了解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状况,最近,我们到河南、山东  相似文献   

15.
杨昆 《创造》2000,(12)
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和底子薄,发展教育实为艰难。“二区”(即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就更加艰难。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等,“二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力不发达,教育、文化、科技和经济落后。发展“二区”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十分重大、复杂、严峻的课题。  一、重视发展民族教育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距,解决因落后形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早日实现代化,不能不依靠教育,以及建立在教育发展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力量。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侗族有丰富的曲艺,这是毫无疑义的。侗族曲艺有哪些曲种?目前尚无定论。普虹兄在《浅谈侗族曲艺》(见《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2期)一文中,把侗族曲艺分为四种:“刚锦”——即说故事、“多锦”——即唱故事、“刚锦多锦”——即说唱故事、“刚款”——即念诵款词。我认为他关于侗族曲艺的分类似乎失于琐细,有些提法可能不够准确,因此不揣冒昧,试着讨论讨论,以就教于普虹兄和各位读者、专家。  相似文献   

17.
在黔桂湘毗邻之界,有三个带“江”字的县域,分别叫三江、从江和榕江,我把它们合称为“三江”。“三江”,是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也是迄今侗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珠江上游的一支——都柳江从三县纵贯而下,穿越黔桂粤大地,奔向大海。三县之居,似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之意。这条江,滋润着广袤的土地,灌溉了数万亩良田,哺育了生息于斯的民众,培育了独特的侗家文化。也许在遥远的古代,它还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否则今天散居于两岸的侗族村落又怎么解释呢?作为一名侗族人,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云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但…  相似文献   

18.
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交界一带,是一个林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仅在贵州省划定的十个林业县中,处于侗族地区的就有八个。《黔南识略》称:“郡(黎平府)内自清江(今剑河)至茅坪(今锦屏县属)二百里,两岸(杉林)翳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侗族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侗族经济能否腾飞,依赖着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文试就侗族林业经济开发,提出立体林业的设想,旨在为侗族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一、侗族传统林业经济的构成 侗族地区是一个传统的林业区,从文献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有关记载,现在的侗族地区的林业状况也可以证明其历史的悠久。 1、以种植杉木等用材林为主的造林 侗族有植树造林的传统,无论在哪个年代,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有者均参加,营林与种稻是侗族传统衣业中的两条支柱。据文献记载,侗族地区的人工造林至迟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人工植杉造林已成为侗族人民仅次于田间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乾隆五年(1740年),曾知黎平府、谙熟“三江”木事的贵州巡抚张广泗向朝廷汇报施政计划时,“杉木宜多行栽种”,便是重要一条。其认为“黔地山多地广,小民取用日繁……令  相似文献   

19.
《今日民族》2011,(7):4-17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全省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有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7个("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人口在30万以下的景颇族增列入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范围,本文不含景颇族),总人口约27万人,主要分布在怒江、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丽江、大理、迪庆9个州市31个县(市、区)的175个村委会1407个自然村,民族数和人口数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任务最重的省份。自2005年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大扶持力度,认真抓好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洞款组织,是侗族社会历史上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侗族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的了解,现今社会问题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与历史不是无关的。过去了的历史现象与问题。可供人们借鉴和参考,对它进行研究与探讨,相信会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侗族人口有140多万(1982),主要分布在湘、黔、桂、鄂四省(区)边界20多个县境内,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研究她,了解她,不仅是民族学研究者的任务,同时也是侗族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要透澈全面了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