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因此它对译者的要求也不同于对一般译者。文学翻译者应具备六点基本素质:一是扎实的外文功底;二是熟练的本族语言能力;三是雄厚的文学修养;四是准确的判断力;五是艺术性的创造思维能力;六是正确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2.
熊荣敏 《世纪桥》2008,(11):88-89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汉译英中的文化翻译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翻译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尽可能地在文化翻译中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使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刘冬玲 《理论导报》2010,(11):56-57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各国人民在交往中享受着这种跨国交往活动带给人民的便利——资源共享。要享受这种便利,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往活动中都离不开译介活动。作为译介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译者,从佛经翻译后一种边缘化处境中又回到了社会交往的中心舞台,承担起了对文化传播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各种翻译活动及译作来看,绝大部分译者都是在认真履行译者的责任,忠实地传递着原作者的声音并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要求,为人类文化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策略选择问题一直是译学界争论的焦点。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两个极端,译者受到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某个极端。研究归化异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因素,以便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并给翻译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耿林 《世纪桥》2007,(5):80-8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来自美国的女权运动,随后在加拿大得到确立和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观至少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作者如同男性,代表着本源、第一性、创造性,处于等级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而译者则如同女性,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机械的和没有创造性的,只能亦步亦趋地服从于作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在翻译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的现状,让女性身影在文本中得以显现。以《简&#183;爱》的二译本为例,可以看出:女性主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唯“权成”的原文马首是瞻,而应以女性主义方式重写原文,公开表现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赋予原作以女性主义生命。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新视角,其中"关联序链"、"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关联序链"是指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视野往往遵循从语言到文化再到自然生态的研究范式递进和转变,其更注重从认识论层面研究翻译活动;而"三维转换"是指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下进行翻译活动时会遵循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其更关注翻译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文章通过"关联序链"、"三维转换"两个理论视角对晚清民国时期翻译活动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研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活动与自然界的关联共性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一样,同样遵循着"适者生存"的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耀先 《学习论坛》2004,20(12):78-80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态势 ,它全面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 ,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杂合是必然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它只有以开放的态势 ,整合异质文化 ,借鉴外来文化 ,才能充满生机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翻译是开启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 ,翻译策略体现着翻译主体的文化态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翻译中 ,如何做到既要认同世界文化的共性 ,又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 ,这是本文重点探讨和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刘显才 《世纪桥》2008,(5):78-79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由于英汉两种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障碍和难题,文化“失真”在译文中并不少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避免文化“失真”。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来自美国的女权运动,随后在加拿大得到确立和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传统翻译观至少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作者如同男性,代表着本源、第一性、创造性,处于等级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而译者则如同女性,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机械的和没有创造性的,只能亦步亦趋地服从于作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在翻译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的现状,让女性身影在文本中得以显现。以《简?爱》的二译本为例,可以看出:女性主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唯“权威”的原文马首是瞻,而应以女性主义方式重写原文,公开表现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赋予原作以女性主义生命。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要求译者要更加关注翻译中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译者在翻译时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在进行陶瓷文化术语英汉翻译中,译者也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并为促进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嫁接——谈广告文体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新 《世纪桥》2008,(2):88-89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广告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文化的嫁接是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作一些探讨,强调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建昌 《理论学刊》2001,(4):118-120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课题。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入手 ,最能够深入到比较文化研究的新层面。创造性叛逆应当是一种增殖翻译 ,增殖的必要条件就是创造性。只有依据不同社会及文化的特点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才有助于各国文化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郭晓勇 《党员文摘》2023,(15):35-37
在中国,提到纪伯伦,自然会想到冰心。因为文学,因为诗歌,因为翻译,纪伯伦和冰心两个人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了一起。冰心是纪伯伦的《先知》中文首译者,人们熟悉的纪伯伦的许多经典名句,都是经过她的翻译传递给中国读者的。纪伯伦被称为“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赵纪萍 《理论学刊》2012,(8):122-126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精神的整合重塑至关重要,并在文体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相似文献   

18.
公示语的功能在于为人们传递信息、熟悉环境、了解城市、解读文化提供了窗口。然而很多不正确、不规范的公示语译文严重地影响了公示语功能的发挥。本文介绍了功能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和公示语翻译的准则,并在分析了英文公示语翻译的不规范现象后,提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以译入语为中心,以译入语的读者接受为目标,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由于英汉两种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障碍和难题,文化"失真"在译文中并不少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避免文化"失真"。  相似文献   

20.
张鑫  景然 《世纪桥》2012,(15):106-107
传统的翻译理论在追求原文和译文的完全对等的过程中,将重点全部放在了译文和原文上,却忽略了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译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主观性。本研究以《送友人》的三个中译文为例,展示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的翻译家对于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旨在阐述译者主观性在具体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